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复习资料

开卷考试

1.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实践意义?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历史表明,产生“左”和右的干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认识不清。“左”的思想总想快一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当遭受挫折时又怀疑社会主义是否可行,跳到另一个极端。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如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答: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现代化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前提,只有高楼大厦、没有绿水青山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发展、不作为,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现代化。

2、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都有重大意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内在要求。

3、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乡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作用,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可以推动各地下决心解决产业结构、能源体系、空间布局等问题,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协同共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4、保护生态环境是今天的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在领导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把生态

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党的神圣使命,作为党对中华民族的庄严承诺。

5、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应有之义。要鼓励绿色生产,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绿色产品及服务的供给,促进人民群众绿色消费;与此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倒逼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最终形成绿色合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6、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这是防治污染、治理环境的基本方针。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7、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长远大计。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3.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改革开放的目的?

答: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性质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改革的内容和目标决定的,是不容改变的。只有坚持这一性质,才能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以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及其他普通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现实和长远利益。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的目的概括为三句话: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关于改革开放的性质,党的十七大也说得很清楚,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4.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

答: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