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1
的功能分区(水平和垂直的分布) (3)工业区:
①分布在城市的外缘或郊区,靠近资源产区或交通线 ②目的在于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城市环境 [活动]P2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城市内主要的功能区及分布特点?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 2.地域结构的模式:
(1)同心圆模式:多分布于平原地区,例如——成都
(2)扇形模式:在交通的影响下,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例如——沈阳
(3)多核心模式: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例如——重庆
3.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①经济因素:土地的付租水平——距离市的远近;交通的通达性 [分析]P23图2.7
②收入:主要影响不同的住宅区 ③知名度: ④种族和宗教: ⑤城市历史: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功能区混杂——明显分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