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经济学概览
一、商品流通一般 1、商品流通的产生和发展
①商品交换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即不同的生产者分别从事不同产品的生产;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
②商品交换到商品流通的三个阶段:物物交换阶段(W-W)、简单商品流通阶段(W-G-W)、发达商品流通阶段(G-W-G’)。
③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分工、手工业和农牧业的分工、商业和工农业的分工。
二、现代商品流通 1、现代流通的理论基础
①产业组织理论
I.Tirole,Baumol,Spencer等人关于产业组织运行分析所运用的各种博弈模型(1999); II.Bain在研究产业进入政府管制时的某些分析结论(1956); III.Stigler关于在位者与进入者之间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分析(1968)。 ②国际贸易理论
I.传统贸易理论:“绝对比较优势”、“相对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
II.新贸易理论(Krugman,Fujita藤田昌久):“规模经济”、“知识外溢”和“干中学” ③马克思流通理论(支柱)
④市场营销理论:弥补了传统理论对企业这一微观层面的忽视,符合当前买方市场的解释,与现代流通在多方面有内在一致性。代表理论有,4P(6P)理论,SWOT模型分析。
⑤创新理论:Schumpeter强调企业家才能的作用。 2、补充:
①较为成熟的商贸流通理论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氛围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新古典经济学改变了商贸流通理论原有的分析指向和基本架构,但也逐渐使商贸流通理论不重视行为主体。
③从微观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产业组织理论曾赋予了商贸流通在经济学中的一席之地。 ④新制度经济学是从交易费用的视角来拓宽商贸流通的研究范围的,同时在契约理论方
面涉及到了商贸流通问题。
⑤新兴古典经济学则为商贸流通研究提供了另一种理论分析工具。
⑥商贸流通的空间集聚,催生了经济学的另外两个分支——区位理论和城市经济学。 ⑦规制经济理论拓展了对商贸流通领域的传统分析范式(管制需要论和管制限制论)。 3、现代流通职能
由于不同流通企业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层次不同,我们把他们分为四个层次来分析:合理定位型(最低层次)、前后延伸型、供应链管理型、引领经济型(最高层次)。
三、商品流通机制一般 1、流通机制的含义
①流通机制和流通体制的联系与区别
流通的运行总是在一定的流通体制下进行的,流通体制决定了流通机制的基础、方式和条件。因此,一定的流通体制必定产生一定的流通机制,也就是说,流通机制赖以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条件是由流通体制决定的。同时,流通机制又是流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发挥的程度,对流通体制起着巩固、健全或削弱、破坏的作用。
②市场流通机制和计划流通机制比较
I.在信号机制方面,计划机制强调计划数量指标,而市场机制则强调市场价格; II.在决策机制方面,计划机制强调政府的集中决策,市场机制则强调各经济主体的分散决策;
III.在动力机制方面,计划机制强调政府宏观目标,市场机制则强调各经济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
IV.在实现机制方面,计划机制强调资源的纵向配置,市场机制强调资源的横向转移。 2、市场自我调节机制
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包含四个部分: ①价格机制:市场问题说到底是价格问题。
②利率机制:利率本质上也是一种价格,即借贷资金的价格。 ③工资机制: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价格。
④竞争机制:竞争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为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斗争。 3、市场动力机制
①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原动力。
②经济利益关系是经济规律作用的基石。 4、商品供求关系
①商品供求关系是一对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
②商品供求不平衡是绝对的,但国民经济发展又要求商品供求相对平衡。这是因为: I.供求关系相对平衡,商品价值才能实现;
II.供求关系相对平衡,经济规律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III.供求关系相对平衡有利于物价稳定和货币流通的正常化; ③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是结构平衡和总量平衡的统一。 5、三种市场态势下的供求机制
①卖方市场态势:一般是指供不应求的市场。 ②卖方市场态势:卖方市场即供过于求的市场。 ③相对均衡的市场态势:一般指供求基本平衡的市场。 6、文化机制
①文化的特征:民族性、普遍性、系统性、连续性。
②心智模式:指人们长期从事某一工作而形成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处事方式、心理状态。
③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兼容性、仁义性、人本性。
四、现代商品流通机制 1、合作机制
①合作背景下流通新旧模式的比较
I.在关系上,旧模式强调敌对、争利,而新模式强调合作、信任; II.在整体成本上,旧模式较高,而新模式较低;
III.在目标上,旧模式强调局部利益,而新模式强调分享利益;
IV.在工作重心上,旧模式关注各自盈利水平,新模式关注整条链的整体利益。 ②有关资源依赖性的观点是由美国学者J.Peffer和G..Salancik在1978年提出来的。 ③合作形式的分类
I.从时间维度划分,合作网络主要可分为稳定的合作网络和动态的合作网络两种; II.从空间布局来看,合作主要有区域合作、全球合作和虚拟合作三种形式; III.从企业进行合作的战略目的来看,企业间合作又可以分为一体化合作和多角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