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实录

优秀教案 欢迎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基础积累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A、家学渊源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其父死后,继父任太史令,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史料。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

优秀教案 欢迎下载

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

C、艰难发愤。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2.《史记》简介

体例:纪传体 《史记》 (国别体 《战国策》 编年体 《资治通鉴》) 《史记》 起迄:黄帝 — 汉武帝太初四年 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地位:二十四史之第一部 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时代背景简介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三、梳理课文脉络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思考:本文写了几个故事?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明确:第一部分(1~13段):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14~16段):渑池相会 第三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

2.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优秀教案 欢迎下载

3.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讲解课文1-5段

“合传”体例:《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思考: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2.齐读第3、4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 “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 (2) 提问:这两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用”一句话,引出下文。

4、齐读第5段:“决策入秦”

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计策?

明确: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相如计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5、整理前五段文言词语。 六、布置作业。

完成《步步高教材导学》本课基础荟萃和课堂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因为自身的遭遇,司马迁对那些在逆境中发奋著述,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中出现了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

优秀教案 欢迎下载

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简明利益为重,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之前我们已经对他的事迹有所了解,今天我们接着来看在国家危难之时,蔺相如又是如何面对的。

二、讲解第6至13段。 1.第6段:“章台斥秦”

朗读提示: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注意“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一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不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曰:“壁有暇,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2.第7、8段:“迫秦斋戒”

(1)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

明确:蔺相如的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从侧面体现其智勇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三见其智勇。

3.第9-11段:“从者归璧”

(1)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2)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