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大纲2007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大纲

第一部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同样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的反映,有能动性。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秩序。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各年龄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

3、学前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第二节 幼教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儿童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表现。 2、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幼教工作者通过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掌握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本知识,把日常工作实践中所积累的印象系统化,按照客观规律引导儿童心理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2、初步掌握了解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和技术。

3、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形成和巩固。

4、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增强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第三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 2、发展性 3、教育性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谈话和作品分析法

三、幼儿教师研究儿童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观察法、自然实验法、调查法、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1

第二章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涉足人世后的第一个月,即新生儿期,是儿童从胎内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 一、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 (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

从寄居生活到依靠自己的生理活动来维持生命。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1、身体特点:体形特殊,头大身长四肢短,决定了新生儿不便活动。

2、神经系统特点:相对其他器官和组织,是发育较早的,但脑结构简单,神经系统的功能不完善,调节功能差,所以新生儿主要依靠低级中枢实现本能活动,即无条件反射适应变化的环境。

二、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食物反射、无条件防御反射、无条件定向反射等近十种。 无条件反射保证了新生儿最基本的生命活动。 三、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发生

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生活实践中学会的反射。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有以下特点: 1、形成的速度慢 2、形成之后不稳定 3、不易分化

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四、教育应该从0岁开始 (一)新生儿的心理活动能力

新生儿能看、能听、能记忆,还能区别不同的感觉信息。 (二)从0岁开始教育

首先要保证他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其生理上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给予适量和合宜的教育训练。

第三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出生后的第一年即婴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第一节 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

出生第一年,儿童的身体发育非常快。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婴儿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

婴儿脑的发育比身体其他部位更快,头围从34厘米增至46厘米、脑重可达900克,是出生时一倍多。

(二)婴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 1、皮质兴奋机能增强。 2、皮质抑制机能开始发展。

皮质抑制机能可分为两类:无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 条件抑制主要有四种形式: (1)消退抑制 (2)分化抑制

(3)狭义的条件抑制

2

(4)延续抑制

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为儿童更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有意动作提供了可能。 (三)条件反射建立方式的变化 这是婴儿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表现

1、定向反射强化的方式,第一批定向探究反射在儿童出生后第3个月就已出现。 2、模仿的方式。在定向反射基础上出现的新的途径。

3、动觉强化的方式。这是指用一种运动所产生的动觉刺激来强化这种运动与某种无关刺激物的联系的学习方式。

第二节 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一)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三)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手指动作发展最迟 (四)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二、手的协调动作的发展

训练儿童手指的动作,可以加速大脑的发育 (一)本能的抓握 (二)眼手协调

眼手协调动作,即看见东西并能抓住它,亦即眼睛控制手的活动,并把手准确地伸向物体所在的方位,可以作为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发展阶段有三:

1、先学会看物体。

2、当婴儿看见物品之后,必须快速而准确地将手伸出,为抓住物体,他必须决定将手张开还是紧闭,特别是五指的相互配合。

3、当婴儿拿到物体后,会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颜色和形状,用手不断玩弄,使其发出声响;用嘴咬,以便详细地了解物体的硬度、重量、大小。

(三)手的动作逐渐灵活,成为认识活动器官

从6—8个月开始,婴儿在同物体的反复接触中,兴趣中心逐渐从自身的动作转移到动作的对象。

9个月以后手的动作进一步复杂化,似乎知道借用工具达到目的。

第三节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亲子关系与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母子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作用

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 (二)婴儿交往行为的发展

婴儿的交往行为有一个发展过程:

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半岁左右,婴儿开始主动地与成人交往,最常用的手段是哭。

半岁到1岁,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婴儿开始学习人类特有的动作和语言。 (三)婴儿认知情感的发展和言语发展的准备。

婴儿心理活动中,出现最早、发展最快、最先达到比较完善水平的是感觉和知觉。 二、婴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善于辨别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

(二)多和孩子交往,婴儿期一方面要与儿童建立依恋关系,一方面要让他们接触更多的人同时培养他对物质世界的兴趣,其方法就是与儿童一起进行实物活动。

(三)鼓励和训练婴儿的动作。

3

(四)培养婴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章 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1—3岁称为先学前期 一、身体发育

先学前期身体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平均身高每年长8—10厘米。 二、神经系统发展

先学前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皮质抑制机能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上。 (一)皮质抑制(内抑制)机能的发展 (二)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婴儿期是第一信号系统开始发展时期,第一信号系统是以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在先学前期真正形成。

第二信号系统的存在才使人脑的反应机能达到最高水平,从而使人的心理以其抽象概括性和自觉能动性而大大优于动物心理。

第二节 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走、跑、跳

1岁左右独立行走,2岁左右爬高等,3岁时会单脚跳等。 二、手的灵活动作

1—3岁儿童渐渐能够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比较灵活、准确、熟练地运用物体。

第三节 先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实物活动在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所谓实物活动是指操作实际物体(包括工具)的活动。

儿童获得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语言传递,从成人那里继承前人已经获得的认识(知识);一是依靠亲身实践,在成人指导下实际摆弄、操作物体,从而获得直接经验。两种途径相互结合,但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偏重。先学前期是通过实物活动来认识世界的。

二、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言语真正形成

儿童不仅理解成人对他讲的话,且能运用口语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根据成人的言语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思维能力的出现

思维是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智力的核心,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总在动作中进行的,具有直觉行动性。

(二)自我意识萌芽 儿童通过“人”与“我”,“物”与“我”的比较,逐渐认识到作为客体的外界事物和作为主体的自己。从而形成了对自己的认识,即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调节自身行为的原动力,“闹独立”是先学期儿童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 1、好动、爱做事——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珍惜孩子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加强引导。要注意安全,把易造成伤害的东西收好就行。

2、闹独立——怎么办?

闹独立,是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表现,是孩子人生第一个转折期,是教育关键,对孩子“独立性需要”,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

4

而变得驯服和依赖,缺乏独立能力。

孩子意见和成人意见相矛盾时,不要和孩子硬顶,可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再找机会说理教育。

教育时,表情与实际行动比语言禁令更有效,所以表情一定要严肃,与周围人要配合一致。

第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指3—6、7岁的儿童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发育

幼儿身高体重增长速度较3岁之前有些下降,但与以后各时期比,仍然很快。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脑结构的发展 1、脑重增加,出生时400克左右,3岁时1000克,7岁则达1280克,相当于成人90%。 2、神经纤维增长。

3、神经纤维基本髓鞘化。

4、整个脑皮质达到相当的成熟度。 (二)脑机能的发展

1、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 2、条件反射易建立,且比较巩固。

3、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加强,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进一步发展,应该强调的是虽然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加强,与第一信号系统相比,其发展仍不完善,这就决定了幼儿心理的基本特征是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

幼儿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游戏、早期学习和劳动。 一、游戏

游戏是幼儿活动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游戏是怎样的一种活动。 (二)游戏的主要心理结构

1、想象,想象是游戏中最重要的成分。 2、直接兴趣和愉快情绪。 3、动作和言语。

(三)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1、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2、是一种实际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 3、能加强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4、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四)游戏的发展

1、游戏的内容逐渐丰富,深刻。

2、组织形式日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增强。

3、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 二、学习和劳动 (一)学习

幼儿的学习往往要运用游戏,看图片、观察周围事物等生动具体的形式,有时学习与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