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 一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为什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必要性: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重要性: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三)多种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1、要素: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劳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资、奖金、津贴等) 2、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收入分配的公平(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1、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为什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3、怎样实现

(二)效率

1、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为什么注重效率

(1)国情,任务,资源,发展观

(2)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必须调动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兼顾公平与效率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国家收入和支出(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1)主体:国家

(2)本质: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3)内容:是对国家收入的分配,财政征收具有强制性特点。

(4)实现形式:预算和决算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包括财政的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奖金。

(2)形式: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是最普遍性形式、最重要来源,占主导地位。 (3)影响因素:①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基础)②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形式或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注:社会保障支出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各种费用。

其内容: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 保险等。

社会救济: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 困难户救济。

社会福利: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 社会优抚: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军人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 勇为者奖励等。

4.收支关系

(1)收支关系:盈余、赤字、平衡、相等 (2)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 ①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得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②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