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复习:中国与印度的关系资料

新课标高考热点复习:中国与印度的关系

【热点背景】 材料一:

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印度总理辛格共同签署有关文件。这是双方签署文件后相互祝贺。

材料二:2008年1月15日上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指出“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令印度人民钦佩,中国的崛起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作为中国最大的邻国和朋友,我们对这一重大进程不可能不受到触动。中国伟大的学者、当代最著名的印度学家季羡林教授曾精辟地指出,中印两大文化圈之间相互学习和影响,又促进了彼此文化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也是现实。”

材料三:2006年11月20日至26日,胡锦涛主席先后访问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是10年来中国国家主席对印巴两国的又一次重要国事访问。印、巴是南亚两个重要国家。中国同印巴等南亚国家山水相连。中国人民同南亚各国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同南亚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的一贯政策。南亚在中国的对外关系特别是睦邻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四:“双方一致认为,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人民悠久的文化交往为两国持久友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双方采取了多项举措,包括尽早完成在河南洛阳修建印度风格的佛教寺庙和在那烂陀修复玄奘纪念堂。这些举措将进一步巩固两国间的文化联系。双方同意加强在宗教和文明遗产领域的合作,并就在中国佛经数字化和通过在地区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所国际大学将那烂陀重建为学术中心等方面的合作事宜进行探讨。为更好地加深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双方决定在中国举办“印度节”,在印度举办“中国节”,并使用共同徽标。具体事宜由有关部门协商决定。”

——2006年11月中国和印度发表《联合宣言》

材料五:专家考证,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印巴次大陆腹地与中南半岛之间就有一条南

方丝绸之路。六十多年前,为抵抗日军入侵,运输战略物资,中美两国就在这条古道上修筑了可以艰难通行的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从那时起,史迪威公路的部分路段一直通车至今。

60年前,抗战援助物资经由史迪威公路,从印度、经缅甸、输入中国战场,为中国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60年后,沿路国家重建史迪威公路,但物资运输的方向变为“双向”,目的也不再与“硝烟”有关,而是沿路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

——国际先驱导报

【热点解读】 1、 中国与南亚

中国与南亚山水相连,是南亚国家最大的邻国,与南亚国家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的传统。自古以来就有陆路和海路与南亚联系。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交流。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加强了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关系。

许多南亚国家最早承认并同新中国建交。印度是最早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巴基斯坦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伊斯兰国家之一。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双方可谓“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中国和印度共同倡导的。

2、中印关系:印度是文明古国,是我国南部最大的邻邦,中印两国友好交往远源流长,印度历史文化对我国影响也极为深厚。

(1)古代中中印两国友好交往: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朝时,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唐太宗时天竺一再派使臣来中国通好,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了天竺。玄奘西游及义净到天竺。

(2)有共同命运和斗争经历的中印关系:近代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中印人民在各自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相互同情、支持。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把亚洲革命风暴推向顶点。1905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要求民族平等与自治与中国辛亥革命推动亚洲觉醒。

(3)中印独立后两国关系的发展:两国获得独立和解放后,相互支持、合作和谅解。1950年中印建交。1953年底,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近代印度本身的发展:

现今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最大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已经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印度近年来高速发展高科技,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和输出国。

在国际关系方面,作为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印度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961年,印度与南斯拉夫、埃及共同倡导了不结盟国家运动。印度近年来积极拓展全方位外交,特别是推行大国均衡外交。

4.地区热点:南亚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印度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诸多因素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巴之间、印孟之间、印斯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夹杂着领土争端和分离主义问题,以印度为核心的南亚地区安全问题常常牵动着中国的神经。 【命题预测】

中国和印、巴等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南亚各国之间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南亚地

区是世界热点地区之一。中印关系、印巴关系都应予以重点关注

【能力提升】

中国历来重视对外交往,兼收并蓄,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回答1—4题。 1.下列历史人物,对中外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有(A) ①甘英 ②法显 ③鉴真 ④义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了筹备组,准备隆重纪念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我们现在之所以纪念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因为其 ( C )

A.宣扬了明朝的国威,显示实力 B.发展了古代的对外贸易 C.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D.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主要原因是政府(B ) A.实行社会经济私有化政策 B.推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政策 C.与产油国一起提高石油价格 D.实施农业集体化以保证工业发展 中国与印度的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回答12-13小题。

4.两汉和隋唐时期,都有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度进行友好往来,两个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分别是:(B)

A、马六甲海峡、波斯湾 B、印度半岛南端、波斯湾 C、波斯湾、印度半岛南端 D、波斯湾、罗马

5.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这一原则的评述,正确的是(D)

①它表达了拥护国际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愿望 ②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

基本原则③它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④它仍然适用于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A、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C)

A.印支半岛南端 B.马来半岛南端 C.印度半岛南端 D.朝鲜半岛南端

7.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起领导作用的是(C) A.朝鲜义兵运动 B.中国义和团运动 C.1905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 D.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8.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D)

A.起义军攻占了印度河及恒河流域的大片地区 B.起义军拥立的印度皇帝提出了自治的要求

C.起义军中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分别打了多次胜仗 D.起义军的领导权被封建王公把持 9、阅读材料

材料一:2006年是唐僧玄奘圆寂1342周年,也是中印友好年。为了响应温家宝总理出访印度时,与印度政府共同确定的“2006中印友好年”的号召,中国的佛教徒将探索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传奇经历,展现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兼收并蓄、博大深邃的文化底蕴,以促进中印两国以及两岸四地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交流和合作。

2006年3月到5月,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大型活动——“重走唐僧西行路”,将在古都西安启动,这是2006年中印国际友好年的重头戏。 ——《青年参考》

材料二:2006年11月22日胡锦涛在新德里印度科学宫向印度各界人士发表重要演讲中指出中印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印两国人民在历史上都创造了灿烂文化,都为人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