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直径盾构施工技术综述

1、江中冲槽浅覆土段情况说明

隧道靠近梅子洲一侧有一段长约150米的江中冲槽段,覆土厚度均不足1倍洞径,最小埋深仅10.49米。

2、主要风险

由于江中冲槽段覆土薄,水位高(水深21.5m),同时前方以大坡度覆土厚度增加,地形起伏极大,该段施工具有如下风险:

⑴压力过大会造成泥水击穿覆土,与江水连通。 ⑵压力不够会造成塌方冒顶。

⑶最大风险时刻如图所示,盾尾处于最小覆土位置(10.49米),刀盘位置覆土则达到22.47米,由于刀盘与盾尾泥水相通,盾尾泥水压力与刀盘顶部一致,必须有足够压力保证开挖面稳定,同时又要保证盾尾不出现劈裂事故。

3、方案比选 ⑴抛填方案

江中冲槽浅覆土段掘进施工可以采取在盾构掘进到达浅覆土段前进行江中抛袋回填施工,增加该段覆土的厚度。

⑵非抛填、不进行地层处理的方案

不采用抛填方案,不进行地层处理,采用高质量泥浆,优化施工参数,迅速通过江中冲槽浅覆土地段。

由于采用覆土抛填施工方案需要在抛填位置上、下游先抛筑两条潜堤,在潜堤间再抛投粘土。潜堤结构采用袋装砂抛填,潜堤之间采用粘土抛填,由于粘土的颗粒细,不宜采用水力冲灌方

11

式,只能采用100~150kg的人工袋装砂粘土进行抛填。

抛填方案可以在覆土厚度上达到掘进要求,但由于长江水流较快,实施抛填后很难在江底形成均匀的覆盖层,且与原有河床下土体无法成为一个稳定整体,同时由于抛填筑坝会引起该范围的局部冲刷,扰动原覆土层的稳定,而且抛填成本高,实施难度大,实施效果差,根据数次专家会讨论,结合科研成果,决定不采用抛填方案,采用现在实施的不进行地层处理的施工方案。

4、科研情况

⑴选取与江中浅覆土段工况有相似之处的初始掘进长度135m左右进行原位试验,并将泥水劈裂的试验数据与理论计算、实际掘进参数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摸索出合理的掘进参数,为江中冲槽超浅覆土段掘进参数设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⑵利用模型盾构机进行室内模拟掘进试验,进一步验证推进参数。

⑶通过模型实验、现场原位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泥水劈裂机理,最终确定了江中冲槽段相应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

5、技术措施

⑴按照“高粘优浆、合理低压、精细控制、平稳推进、快速拼装、禁止停机、一次通过”的原则,严格掘进过程管理控制,严控泥水压力和注浆压力,防止压力大的波动,平稳、快速通过江中冲槽浅覆土地段。

⑵为保证泥浆指标,每环加入高浓度优质新浆,对劣化的泥浆指标进行调节或部分置换,具体实施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形成致密泥膜封闭掌子面,给掌子面提供足够的支撑压力。

南京长江隧道左右线隧道分别顺利穿越江中冲槽段,成功克

12

服了覆土薄、水压大、透水强,极易发生击穿冒顶、江底沉降、坍塌的巨大风险,破解了在强透水地层、不进行地层处理条件下穿越江中冲槽浅覆土段的施工技术难题,积累了宝贵经验,填补了国内同类施工的空白。以不进行地层处理的施工方案穿越江中冲槽浅覆土地段的施工技术的掌握,为水下盾构施工技术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5 盾构接收 1、接收风险

盾构接收是盾构施工阶段面临的最后一个风险环节,稍微的麻痹大意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在国内外一些盾构工程中已经多次发生,南京长江超大直径盾构面临的风险更大:

⑴ 接收地点位于四面环水的梅子洲上,且地层以粉细砂为主。

⑵ 大直径的盾构进入接收井预埋钢环时对测量的要求更高。由于长江南京段水面开阔,两岸之间距离近3公里,水面光线折射对测量精度影响大,隧道贯通精度控制难度大。

2、应对措施

⑴针对地层以粉细砂为主的实际情况,采用三轴搅拌桩对地层进行加固。

⑵采用接收井端头冻结加固,启动降水并灌水接收,避免了洞门密封失效的风险、涌砂的风险,成功实现了盾构的安全接收,真正做到了万无一失。

通过接收方案的实施,两台盾构均实现安全接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瀹勬噴褰掑炊椤掑鏅悷婊冪箻楠炴垿濮€閵堝懐顔婂┑掳鍊愰崑鎾剁棯閹岀吋闁哄矉缍侀獮鍥敍閿濆棌鎸呮繝鐢靛仜濡﹥绂嶅⿰鍫濈闁逞屽墮椤啴濡堕崱妤€衼缂傚倸绉村Λ妤€鐜婚崸妤佸亜闁稿繐鐨烽幏铏圭磼缂併垹骞栭柟鍐茬箺閵囨劘顦寸紒杈ㄥ浮閹晠宕橀懠顑挎偅缂傚倷绶¢崰鏍偋閹惧磭鏆﹂柟鐑橆殕閸婄兘鎮楅悽鐧诲湱鏁幆褉鏀介柣妯虹仛閺嗏晛鈹戦纰卞殶闁瑰箍鍨硅灒濞撴凹鍨抽埀顒冨煐閵囧嫰寮村Δ鈧禍楣冩⒑閸濆嫮鐒跨紒鏌ョ畺楠炲棝寮崼顐f櫖濠电偞鍨堕敃鈺傚閿燂拷<<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