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2008年金融危机中,受到流动性枯竭影响而导致银行挤兑的事件频出,单个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集中爆发,在银行间传递,并蔓延至金融市场,引起了全球经济下滑。如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识别、管理和有效控制已成为世界性的银行管理新课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微观层面,即银行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内部各项经营活动所导致的结果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面临着资金流动愈加频繁的状况及迅速变幻的经营环境。深入研究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并明确其经济后果是商业银行有效控制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前提。本文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经济后果。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逻辑推演及假设验证。

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构建了含有表内及表外经营项目的商业银行流动性模型,并分析存贷款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最终厘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理。从商业银行流动风险的基础理论出发,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了详细分解以确定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根源,并分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及其风险形成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委托代理视角下存款,贷款和承诺信用贷款,融资等商业银行业务模型。从存款、贷款两方面确定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由于取款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存款方面流动性风险的形成;由于信用承诺贷款的不确定性,加上传统贷款项目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贷款方面的流动性风险。

并详细分析了各银行业务对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业绩产生的影响,存款和贷款是否存在协同效应,该效应对流动性有何等影响,能否放大或缩小流动性风险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为了验证研究假设,且更为深入且精确地探寻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动因及影响,本文采用样本细分及分段研究等方法,使用美国银行数据作为对比,从新角度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状况,以期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在研究过程和方法方面,使用更为科学的样本分组及窗口期分段分析方法,根据不同样本组在不同研究窗口期经营活动的差异进行分析和筛选,从而识别并确定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因子。随后根据前述影响因子建立流动性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优化。

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流动性风险,同时根据美国及中国商业银行实际数据分

析流动性风险对存贷款协同性及经营业绩的影响。本文在创新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了更精确的实证研究方法,厘清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动因及其经济后果的逻辑关系,并从多角度分析流动性管理相关问题。通过以上研究过程,得到研究结果:将美国数据作为比较标准,虽然,当期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较高,但同时中国商业银行也存在活期存款率过高,核心资本率偏低,贷款增长过快及不良率过高等,暴露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短缺等问题,中国商业银行领域仍然面临较大的流动性管理压力及流动性风险突发事件挑战。为避免遭受流动性风险带来的损失,本文提出了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贡献有:在理论分析中,从委托代理角度出发,系统地建立起商业银行表内表外银行业务三期模型。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综合性的结果风险,因此,单独分析存款及贷款和承诺信用贷款过于片面。从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单独及结合的角度出发,本文构建的商业银行流动性模型体现了存款和贷款两个层面的不确定性,更加符合商业银行的经营实际情况;本文模型使得委托代理问题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定向分析有了定量结果,并填补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课题中存贷款的协同效应及其变化相关理论研究的空白,对KRS流动性模型结论(存贷款协同效应是银行高效运作的结果)提出了挑战;改进的现有流动性模型理念,较大地修正了模型约束条件,对商业银行存款、取款、融资的时点以及额度进行调整,得到更具广泛应用性的约束条件,从而使得模型结果更契合实际;从超额现金持有理论出发,提出了流动性风险的流动性模型残差计算法,弥补了现有流动性风险计算方法中静态指标法衡量信息单一及动态指标法存在主观偏倚等不足;在实证研究中,确定了不同结构的银行流动性分组,并采用跟进式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更贴近实际情况。使用对比分析方法,使用发达国家银行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的结果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具有前瞻性参考意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