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小论文

“二胎”时代来临的反响与反思

摘要:“二胎”政策全面开放,我国的生育政策有了重大的调整。自1980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也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失独等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上对开放二胎政策的呼声日渐增高。实施二胎政策是否能有效解决人口问题以及二胎政策背后的社会问题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二胎独生子女计划生育人口社会问题生育意愿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新中国人口曾出现快速增长,急剧膨胀的人口数量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容量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为了抑制人口过快增长,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二三十年,一方面出现了一大批独生子女,并因此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生育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并有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问题显现,劳动力不足制约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调整生育政策,适当放宽生育政策。

从2014年起,各省逐渐放宽了生育政策,实行“单独二孩”政策。按照原先的统计数据推断,2015年将迎来生育潮。然而,事实却并不同预料中那样乐观,生育政策的调整并没有使我国迎来新生儿出生潮,“单独二孩”的试行效果并不显著。显然,适龄夫妇的生育意愿并没有预期的高,现在的情况是让生也不想生了。

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有很多。满足二孩生育条件的主要是在70后,80后和90后,在这部分人当中,70后的生育意愿相对较高,他们拥有相对平稳的生活,有财富和精力来生育二孩,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很多70后,尤其是75前的夫妇考虑到年龄的原因,不再愿意生育二孩。至于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承担着沉重的负担。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个老人,还要养育儿女,真的是上有老,下有小。80后现在都30岁左右,正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分担压力,是第一批独自承担起赡养父母双方全部责任的人。另外,80后的生活压力很大,他们要承担房贷、车贷,等等费用,很多年轻的80后家庭经济压力很大。而现在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太高孩子的教育、医

疗费用占据了家庭收入的一大部分,高昂的生育成本使的他们对二胎望而却步。再说90后,初入社会,各种各样的压力扑面而来,很多90后年轻人连“一胎”都觉得无力负担,更不要说“二胎”了。虽然他们也不小了,但是他们还是父母眼中的孩子,而很多90后也还在把自己当作孩子,还未考虑抚养自己的孩子。

女性扮演角色的变化也导致了生育意愿的降低。承担十月怀胎责任的女性在过去被当作“生育机器”,女性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丈夫往往是一个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男性在家庭中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女性的人物似乎就只是生养孩子。随着妇女解放,女性可以接收到更良好的教育,在精神上逐步独立。女性可以进入层次更高的行业来获得收入,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在如今这个时代,女性和男性一样平等的参与劳动,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她们在家庭中取得了和男性平等甚至更高的地位,女性有权拒绝生育。现今社会使女性的地位提高,但也给女性提供了更严苛的要求。女性不仅要在家庭中扮演妻子、母亲的角色,而且也不能放弃工作。职场中竞争激烈,女性的生育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就算想生孩子也没有时间,更不用说生二胎了。

还有一个“二胎”的更大阻碍就是“一胎”。近年来,不断爆出“一胎”为了阻止父母生二胎而做出种种过激行为,有的甚至用跳楼自杀威胁父母,并且确有惨案发生。适龄夫妻即便有意愿生二胎,也不得不慎重地考虑“一胎”的感受。习惯了独生子女的生活,要突然接受二胎已经合法的事实,确实还需要时间。

过去总是说国家不让生,现在让生了很多人也还是选择不生。二胎的生育意愿较低,越来越像西方发达国家的低生育率靠拢,有人也认为,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没有必要的,人口数量会适应于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没有必要政府进行干预,人们考虑生育孩子和养育孩子的经济代价后,会选择少生养或不生养孩子。现在看来,西方一些国家的状况确实如此,但是我认为,在中国,没有政府的命令和强制要求,生育率很难降下来。中国向来有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观念,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中国人愿意生养更多的孩子,即便是再贫困,他们也愿意生孩子,没有计划生育的强制要求,中国的生育率还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七八十年代人们没有很有效的避孕措施,怀孕之后就会把孩子生下来,强硬的计划生育态度使得人们在重罚之下,寻求更有效的避孕技术,这一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有效的避免怀孕,很长一段时间内,生育率

自然就下降了。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我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总数相当大,难以建立起完全有效的养老保障制度,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中国而言更加完整,国民对于养老没有后顾之忧,养儿防老的意愿自然不强。所以说,综合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计划生育政策是难以控制中国的人口的。

计划生育政策虽说饱受诟病,但从某些角度来看,确实有好处,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作用,很多时候,“独生”产生了双面的效果。例如,由于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的精力都放在这个孩子身上,作为家庭中唯一的孩子,他可以享受更多的资源。不同于曾经放养式的教育,独生子女的一代获得了更精细的教养,他们身体发育得更好,有机会接触更高等的教育。但是很多独生子女接受了太多的关爱,甚至可以说是溺爱,过度的宠溺和放纵使他们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走上了歪路。也是由于有人一直给独生子女包办一切,在很多方面,他们的能力很差。

不仅如此,计划生育深刻地影响着男女性别。由于一家只能生一个孩子,在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点影响下,很多家庭想要生一个男孩。B超技术的应用使得提前鉴定胎儿性别成为可能,这样的行为使得我国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但另一方面,计划生育也动摇了重男轻女的观念。以往的家庭中,男孩比女孩获得更多的资源,女孩在家庭中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实行计划生育后,有很多家庭是只有一个女儿的,这样,女儿也可以获得这个家庭的全部资源。她们能和男孩一样受到父母相同的关爱,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男女因此也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了,女孩的地位得到提高,男女平等更进一步。除此之外,现在社会上“女汉子”那么多,与计划生育不无关系。独生子女意味家中没有兄弟姐妹,没有性别不同的孩子,所以,孩子们接受的是一种“去性别化”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没有告诉我们男孩儿该怎么样,女孩儿该怎样,而是说男孩子可以怎么样,所以女孩子也可以这样。没有强化性别要求的教育使得女孩子也有了和男孩子一样的性格爱好,拥有女生外表和爷们儿气息的“女汉子”出现了。

既然有众多的独生子女,那么也难免有失独家庭。唯一的孩子去世后,留下的不仅仅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还有无法弥补的伤痛。这些父母中,有点年纪已经比较大了,显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养育一个孩子,失去了孩子,就等于失去了后半生全部的依靠,他们没有退路,没有人为他们养老送终。这样的一些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