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
(有删改)
1.本文主要介绍了耐寒植物过冬的哪些方法?(3分)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第⑦段中加点的“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2分)
4.下面有关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加点词“几乎”表示对程度的界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加点的“越长越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积累养分越来越多的样子。 C.第⑤段中加点的“甲胄”,是指树木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的木栓组织——木栓层。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一些植物耐寒抗冻的方法。
二十、(2019年重庆A卷)
微塑料:“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
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鯨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 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威危害。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統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害就难以预料。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目前,
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
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
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威环境污染。在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_18__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19_颗柔珠。
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责源化回收利用效率。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5日,《新民晚报》2019年2月25日等,有删改)
[链接材料1]
注: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胶带。 关于海洋塑料的事实
(选自新浪网)
[链接材料2]
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具体而言: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6月9日”民生·民声”专栏,有删改)
1. 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 从来源看,海洋里的水生物误食的微塑料都属于次生的微塑料。 B. 存留在人体内的微塑料,经过长期的蓄积,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C. 微塑料既可以通过海洋贝类进人人体,也可以通过呼吸、饮用水进入人体。 D. 海洋塑科垃圾占全球垃圾的一半以上,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 选文划线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 针对链接材料2的说法,请你概括选文中海南省禁塑行动的内容加以印证。
4. 有人认为,微塑料与个人无关,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1谈谈你的看法。
二十一、(2019年湖北咸宁)
海“溶”塑料,让海洋不再哭泣
①曾经,塑料的发明为人类带来了许多意外的惊喜。然而,现在有关塑料污染的报道不绝于耳。特别是近几年来,海洋塑料污染更是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②在全球范内,每年大约有3亿吨塑料被废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大约有800万~1200万吨。海洋已成为塑料“垃圾场”,而传统望料的降解需要几十甚至几百年时间。
③海洋中有很多肉眼不可见的塑料,通常被称为“微塑料”。有科学家认为,微塑料要比肉眼可见的塑料危害更大,原因在于:
④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扩散性更强。荷兰科学家曾研究过太平洋塑料垃圾带,发现塑社虽然只占到塑料总质量的8%,但是却占到浮在此区域塑料面积的94%。微塑料在海洋中无处不在,且具有很大的隐藏性。2017年,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大洋深处4500米处带回的海洋生物,在其体内竟也检出微塑料的成分。微塑料更容易进入食物链,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美国有关人士曾指出,丢弃在水中的塑料拉圾已危害到逾600种海洋生物,造成鲸鱼、海龟、海豚、鱼和海鸟等受伤或死亡。
⑤目前对子微塑料的海洋环境行为、生态毒性及作用机制,人奚还缺乏清的认识,也没有研究能直接证明海洋塑料对人体产生危害。但是,没有研究并不等于没有危害。
⑥那么,微塑料来自何处呢?海洋微塑料既有海源方面的输入,也有陆源方面的输入而陆源方面的输入是海洋中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主要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塑料废弃物等。除了望..料拉圾外,人类常用的洗涤剂、护肤品及工业原料等也含有大量微塑料成分,这些微塑料成分随污水排出,往往会随着陆源垃圾输入到海洋当中。
⑦塑料污染已经让海洋不堪重负,拯救海洋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呼声,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无疑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路径。但是,由于海水并不具备生物降解的条件,因此单纯依靠可降解塑料是不行的。
⑧中国科学院工程塑料研究中心根据海洋环境的特点,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海“溶”材料的研发。研究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实现了村料在海水中的快速降解。现在,他们研发的海“溶”塑料可
以在数分钟到几百天内降解消失,最终分解为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小分子。未来,研究团队还布望海“溶”塑料的降解模式能够实现智能化,对其降解性能进行调控,从而满足材料的使用性能和环境适应性。
(选自《百科知识》2019年4期,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选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从大洋深处4500米处带回的海洋生物体内也被检出微塑料的成分,可见微塑料在海洋中无处不在,深海中也未能幸免。
B.丢弃在水中的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危害极大,已造成逾600种海洋生物受伤或死亡 C.且前,人类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微塑料的生态毒性及作用机制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D.我国科研人员研发的海“溶”塑料可以在数分钟到几百天内降解消失,研究团队还实现了对其降解性能的调控。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是从海洋塑料污染现状、微塑料危害更大的原因、微塑料的来源、我国海“溶”塑料研发成果四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的。
B.第④段画线部分作者列举两个相差极大的数据,说明了微塑料在海洋中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隐蔽性。
C.第⑥段画线部分“主要”一词说明了陆源输入是造成海洋微塑料污染的主要因素,但又不是唯一因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选文的标题,一方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研究对保护海洋环境做出的贡献。
3.为了让海洋不再“哭泣”,请你结合选文内容,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二十二、(2019年湖北黄石)
猕猴桃的奇异之旅
张慧
历经千年的野生果子
奇异果的第一站从它的发源地一—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开始。谁是尝鲜这种果子的第一人已无从得知,然而它流传最广的名字却是“猕猴桃”:一说是,这种果子外皮一层绒毛,状似猕猴而得名;而另一种说法则称是因为生长在山间的果实常被猕猴食用。这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发源于夷陵山间的猕猴桃,在数千年间缓慢地持续着它的旅程一向北延伸到陕西、甘肃、河南一
带;向西南去往贵州、云南和四川,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尤其夷陵区雾渡河最为多见。虽然历史记载源远流长,但我国的猕猴桃却一直都未被驯化栽培。野外的猕猴桃,如果生在深山中,多被猴子们摘去果腹;即使被少数人家移植到庭院里,猕猴桃也只是用来观赏而非食用。归根结底,直到几十年前,猕猴桃在国内还只是一种野果。
就这样,猕猴桃默默在山间谷底生长了上千年,就连它最广为流传的名字——“猕猴桃”,也透露着一种野果的味道。不过1904年,命运卷起了这颗果实,给了它一张通往海另一边的船票。
这年,一位来自苏格兰教会的女教师凯特,在原产地湖北宜昌第一次与这种果子相见。随后,在姐姐伊莎贝尔来探望她的返程行李中,加上了猕猴桃的种子,伊莎贝尔带着它们漂洋过海到达新西兰,并将其交给植物学家栽植培育。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新西兰是猕猴桃发展的理想之地。同时猕猴桃很难授粉的问题在新西兰的人工栽培下也得到了解决。由此,猕猴桃在新西兰被广泛种植。与此同时,也许是“猕猴桃”最初的中国名字给了起名者灵感,有人觉得这种全身绒毛,暗绿色的鸡蛋形果实和新西兰特有的一种几维鸟(Kiwi bird,kiwi是毛利语)倒是很像。1966年左右, Kiwi fruit(奇异果)这个新名字诞生了,随后新西兰奇异果逐渐成为所有商业化种植猕猴桃的代称,在世界果蔬市场大放异彩。
现如今,猕猴桃的商业化生产不再是新西兰的专属。2016年全球猕猴桃产量为430万吨,除了新西兰以外,智利、意大利、法国、日本和中国都是猕猴桃的生产大国。
2008年11月6日,在新西兰举办的国际猕猴桃大会上,参会的200多位专家一致认定:中国是猕猴桃的原生中心,在国际上坐实了猕猴桃的原生地。同时基于丰富的品种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人员从四川湖北野生中华猕猴桃的品种中,培育出含有金色果肉的“黄金猕猴桃”与果心红色的“红心猕猴桃”,在商业猕猴桃果肉颜色里红绿黄三分天不。世界第一的种植面积世界第一的稳定产量、强劲有力的培育研发力量与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时一百多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
(选自《新华文摘》2019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国的猕猴桃一直都未被驯化栽培,直到几十年前,猕猴桃在国内还只是一种野果。 B.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新西兰拥有适宜猕猴桃种植的有利条件。
C.猕猴桃这种全身绒毛,暗绿色的鸡蛋形果实和新西兰特有的几维鸟很像。
D.中国猕猴桃商业在种植面积、稳定产量、培育研发力量和消费市场等四个方面位居世界第一。 2.土生土长的中国特产猕猴桃,其作为知名水果的历程可谓“奇异”。请根据你的理解,将文章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