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儿子--小学生计算失误原因分析及提升计算能力的策略

写给儿子----

小学生计算失误原因分析及提升计算能力的策略

计算失误原因分析

目前,许多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阶段后,计算的正确率大大下降。小学生在计算练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习惯地认为计算出错只是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一直都以为孩子粗心大意才会算错,把计算失误完全归罪于孩子的不认真,粗心大意。认为根源是孩子学习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爸爸也犯了这样的错误,错训过你)。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也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为自己开脱。他们总是把\粗心\马虎\作为借口。“粗心大意”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自我安慰的一个借口,成为学习进步的烟幕弹,它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数学学科尤其如此。我以前对错题的认识也仅限于此。然而,近来通过求教和学习,我才发现粗心之中大有文章存在。

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粗心只是其中原因之一,仅占一小部分。而其中大部分错误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

其实,计算失误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是多方面能力缺失的综合表现,比如运算法则、性质、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牢固,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即使孩子在计算中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

同时,“粗心、马虎”也不能完全和“学习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划等号。有时即使孩子在计算中很细心很认真,但还是会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对这点儿子你应该有体会)。粗心马虎,有的是性格问题,急性子爱马虎;有的是态度问题,对学习不认真就容易马虎;有的是熟练问题,对知识半生不熟最容易马虎;有的是认识问题,没认识到马虎的危害。

其实,小学生粗心马虎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也是很正常的。粗心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性格特点有关,与学生的阅历和生活习惯有关,与个人的学习能力也有密切的联系。有研究表明:学生在计算中暴露出的这种“粗心、马虎”是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

因此,作为家长,我不应一味地责怪、怀疑你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程度。我要做的是引导、帮助你对计算错误进行心理分析,找出具体原因,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并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细致的防范措施和规则,对症下药,查漏补缺,扫清计算上的障碍,为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做好基础工作(其实这些以后都应该成为你自己的日常功课,我只是指导)。

作为学生的你,只有改变了认为“粗心”是出错主要原因的错误看法后,才能产生想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小学生计算失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视觉迁移引起的感知错误

小学生在计算时,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符号或数的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

笼统、粗糙的;不具体,不精细、不准确;感知事物的能力不仔细、不全面;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感觉上的、表面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联系和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且小学生感知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感知任务,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集中感知事物。再加上学生在看、读、审、算以及抄写过程中急于求成,计算试题没有情节并且外观形式简单、单调,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同时,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这时,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还没有看清楚就动笔算。特别是中段学生,其思维特征是由现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极易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混淆,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据、抄错运算符号的错误;还有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出现运算顺序错误。如把10.78抄成0.78,把3看成2,把3×3看成3+3或者3÷3,把×写成+;把十看成÷,把96看成69,把109看成169等等;把“0”写成“6”,将“23”写成“32”;把“+”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有时抄题时,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下题的后半部,首尾不符。(呵呵,这些错误你也是出现过不少啊)

另外,小学生的感知还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容易感知新奇的、感兴趣的“强刺激”,而忽略“弱刺激”,造成感知错误。例如,填空:5+45( )5+54,有学生就会填写等号,原因是加法交换律的“强

刺激”,掩盖了54和45不同的“弱刺激”。还有一些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也是由于感知上的笼统、粗糙所造成。尤其在特殊数据的刺激下,被假象所迷惑,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如:20×5÷20×5=100÷100=1

41/5-41/5×1/3=0×1/3=0

6÷6/7-6/7÷6=0 25+4×9=100×9=900;326+216+484=326+484+216=800+216=1016;686+391-209=686+(391+209)=686+600=1286等;

针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优秀教师往往非常重视首次新知识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时间内难以清除。因此,数学试题计算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促进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和认知。其中,对教学中学生容易忽略的环节,应作出必要的突出,如在板书中显示,语言强调,或采用反例,可以专项训练,或对比辨析,以保证在开始时就形成鲜明的印象,尽量减少失误。这是提高他们感知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准确、生动、鲜明的首次感知材料,突出学生容易忽略的部分,加强其刺激强度,从而减少因感知错误造成算错的情况。 2、注意力发展不完善,注意稳定性不高。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就是当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性地指向一定对象,而不理会其他对象时,这就是注意。小学生的注意力既不易集中又不善于分配,有意注意总是让位于无意

注意,并且注意到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在观察试题中抽象的数字及运算符号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对事物的观察缺乏整体性,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小学生由于注意品质不佳,特别是低年级儿童,还不善于有意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他们的有意注意转移能力比较差。同时注意稳定性较差,面对单调乏味的符号容易疲劳;注意的范围比较狭窄,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常表现为,思维与书写不同步,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笔尖上”,而是一方面手中在抄写,另一方面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下一步计算方法上。小学生这个“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事物缺乏整体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生理、心理特点就使他们容易产生计算错误。 (1)、考虑不全。

小学生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造成计算中不少的错误。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时候,重点注意新学的方法,往往造成口算的错误,或者注意新学的知识点,在计算的过程中忽略了原来的知识点。如:250×8=200,学生只知道在积的末尾要添上一个“0”,结果却把25×8等于几的末尾也有0当成了积末尾要添的“0”了;再如:初学竖式除法,试商的时候往往出现忽略余数比除数小的知识点。 (2)、丢三拉四。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遗忘,或将未被强化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给弄丢了的情况。比如:学习乘法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忘记加上进位“几”的情形;在计算多位数的连续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