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学之用表演打造教学艺术论文

特色教学之用表演打造教学艺术

在当今社会,教师角色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面临更高的要求。如何弘扬、培植学生的主题性、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等问题成为教师在目前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难题。所以教师要通过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将人本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真正实现教育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特色教学。

何为特色教学?特色教学是指有积极创新意识、个性鲜明的教师,在多年教育实践中结合自身特点,通过不断探索、总结、修正、改进,最终形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换句话说,就是有“特色”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自己独特的理念、思路和举措,逐渐形成的并且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传统或者模式,从而达到“不怕百招会,就怕一招鲜”的教学效果。 评价一名教师优劣高低的标准时多种多样的,且总是处于动态之中,但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教师的教学有无特色。纵观那些名师他们的教学都有其独特之处,并靠着他们的特色而“出彩”。于永正的特色是“幽默”,让学生在笑声中学知识、受教育;刘仁圣的特色是爱好表演,他喜欢用表演的形式把枯燥的课程形象的表演给学生。

表演依据的是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的运用,有时往往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令人过目不忘,记忆深刻。而掌握表演教育艺

术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善于抓住教材中的某些典型问题或者细节产生广泛的联想。通常,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进而很好的调动课堂气氛。因此,在富有表演天赋的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很快能在教师与自己编导的“电影”中领悟到所学知识,接受教师传达的意境。 表演这一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实现一定的教学内容,在共同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它的可操作性最强,但绝对不是各种教学技巧的大杂烩,而是一个对教学过程起到协调作用的总体框架。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其可操作性最强,才导致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特色,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

基于表演这一特色教学艺术,喜欢表演的教师就总结出了教学方法的新招式,即表演式教学,通过与学生共同编导的“电影”,让学生领悟到更多。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进行表演,让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得教材内容由抽象变具体、由模糊变明确。

表演式教学营造的表演空间,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信息,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素质。此外,掌握表演教育艺术的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它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过程。 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喜欢表演的教师是怎样运用自己的特色,

在教学中给学生编电影的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表演式教学通常有以下三种。第一,创造性表演,是指在紧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适当的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表演内容的教学方法。这些细节是学生根据一定的语境进行的大胆而合理的创造。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促进他们发挥已有的感悟与体验,从而产生能力的飞跃。第二,片段性表演,这种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用得最多,也最能及时反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们可以就某一角色讲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进行即兴表演。这种表演耗时少,个个学生都能参与,很能展现他们的个性、理解力与表达能力。此外,它还创作出了“围绕一个观念,打开多扇窗户”的特殊效果,让学生更能充分得到多元智能的培养和发展。第三,综合性表演。这种表演往往安排在可末。或者安排在专门的时间。它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全文的深层感悟,并且能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这可以促使学生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综合性表演的具体形式多为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再协调组员关系、分工、编排过程中锻炼组织能力,提升整体意识和荣誉观念。

表演式教学是一种愉快的教学方法,也是形象化教育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实践证明,如果能恰当的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确实能起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但是,如果被滥用,结果会适得其反。那么,在表演式教学中药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法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