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记住原子及原子中各微粒的带电情况。
3、记住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时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2、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相对质量的计算 3、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有人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你认为呢? 二、自主探究
1、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 原子核是由 和 构成。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数。
3、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是 排布的。 4、一般地,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少于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 电子,
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多于 个,易 电子,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三、合作探究 (一)原子的构成
1、阅读课本P53完成下列问题:
(1)原子不是简单而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那么,它由哪些部分构成?
(2)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的各种粒子是否带电?若带
电,是带正电还是负电?
(3)用框图式表示原子的构成情况,并标明各微粒的带电情况。 (4)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 (5)什么叫核电荷数?
(6)原子有多大?相对原子来说,原子核的体积怎样? 2、从P53的表3—1,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1)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2)氢原子核内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
(3)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 (4) 所有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 (5)不同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 (6)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排满第一层才能排第二层,排满第二层才排第三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可容纳2n2个电子(n为层序数.即第一层n=1,第二层
n=2)第一 层上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上最多排8个电子。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 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
4、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1) 弧线表示电子层。
(2) 圆圈表示 ,圆圈内的数字表示 。 (3)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 5、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思考与讨论:
1、原子的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有什么样的关系? 2、原子的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有什么样的关系? 结论: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 关系密切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于4,易 电子易发生化学反应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于4,易 电子易发生化学反应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于8(氦等于2),有相对稳定结构,难发生化学反应
是什么? 四、复习巩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