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导读:本文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仅供参考,如

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江西省大余县池江中心小学黄学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教学本质决定了“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切不可在课堂教学中独揽课堂、过多限制、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重结果,而轻过程。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启发引导,少灌输传递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够由其他人代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他们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但是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仍有许多教学跳不出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怪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经常只是简单的传递和灌输知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如“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一课教学,许多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出示例题,让学生计算,然后直接要求学生观察分母并进行分解质因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虽然学生在老师的强制灌输下,能够机械的模仿知识,但对知识并不能获得深刻地理解。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课时:在学生完成、、、化成小数的计算后,并不急于让学生观察分母,先让学生讨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跟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测和争论,有的学生就提出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来论证,如:(能)(不能)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观察分母,最后让学生自己举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课堂中,这位教师敢于放手,善于启发,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争论、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评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课堂教学,教师不要一味单调重复性讲解,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把课堂变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老师的角色要做出改变,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合作,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 、多联系生活,避免生吞活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学习数学。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一课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空火柴盒,提出两个问题(1)火柴盒的表面积是多少?(2)用纸板制作这样一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的纸板?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们摆弄着手上的火柴盒,开始了测量、讨论,甚至争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学生切实地感悟到表面积含义的内涵。在解决火柴盒制作的问题时,有的同学就发现了火柴内盒的长、宽、高与外盒不同,必须再次测量。同时,内、外盒的计算,又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长方体5个面,4个面等面积计算的典型案例,有了上述的经历,再让学生自学课本的例题,自然是“水到渠成”。脱离实际,缺乏过程的学习,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乏味,更难有精彩的发现。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生吞活剥,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化抽象为具体,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经验知识化,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多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

传统教学,为了实现结果目标,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做,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两头”实施分层次教学,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