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银行经营失败案例研究》读书笔记

《美国投资银行经营失败案例研究》读书笔记

一、本书简介

从2007年开始,美国住房市场投机泡沫的破灭引发了次贷危机以及随之而生的美国投资银行危机,进而迅速升级并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本次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华尔街自身、严重影响了美国乃至全球的实体经济,甚至影响到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格局。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宣布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这些曾经带着无比耀眼光环、吸引着无数精英人士、被称为“金钱魔术师”的华尔街巨头作为独立投资银行竟在短短一周之内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资本大鳄的猝然倒下,不仅令人惋惜,也引发了大家的强烈疑问,他们的经营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美国在宏观政策和市场监管上又出了什么问题?疑问中开始反思,各国政府和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分别从政府监管等制度层面、华尔街投机和贪婪等文化层面以及这些制度和文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逐一的剖析。

本书搜集了许多的第一手资料,对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即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进行了案例研究,以详实准确的资料展现出了一幅幅风雨飘摇中的投资银行的具体生动的画面,并以严谨细致的分析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二、阅读收获

对于本书的主要内容,即对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失败案例研究,我就不作具体陈述了,网上都查得到相关资料。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认真读完这本书的思考和启示:

(1)对金融危机后华尔街投资银行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投资银行,是从事证券发行、证券经纪、证券交易、企业财务顾问和其他相关业务的专业金融中介机构。现代华尔街一般被用以指代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美国金融机构,稍微宽泛一点还可以包括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各类中介机构以及市场型的融资方式。尽管华尔街的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相继破产或被收购而被迫转业,但是华尔街仍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在未来,华尔街及其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征:

①金融危机后,在全球金融规模整体缩减的大势趋势下,金融市场开始出现结构性调整。随着金融市场的结构调整,金融产品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结构性调整在一段时间内将使得华尔街投资银行的业务急剧萎缩,从而导致其陷入困境,但这种困境是暂时的。华尔街所代表的投资银行功能和市场型融资模式不会消失,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仍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②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和金融的格局。随着经济增长的重心从西半球转向东半球,从发达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金融业重心的转移不可避免。虽然全球金融格局面临着调整,但美国在国际经济以及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美国发达成熟的市场机制和法律体系,以及美国投资银行业的文化传统和人才优势,都使得华尔街的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撼动。

③华尔街及投资银行的成功神话与其鼓励创新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而这也成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虽然创新越来越受到风险管理及高度监管的制约,但只要经济对资本市场的需求在延续,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发展的机制就会延续,而服务于这个市场的投资银行业的创新的精神也将得以传承。

④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破产、转型或被收购,标志着盛极一时的美国独立

投资银行模式的淡化,也意味着自1933年开始构建的美国“分业经营”体系的彻底瓦解,自此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将重新步入“混业经营”时代。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中小型的独立投资银行,但短期内传统的独立投资银行模式不再主导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大型综合经营的全能金融机构。但中小独立投资银行也不是一无是处,由于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必然要求中介机构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势态,大型投资银行的失败将使得经营颇具特色的原有中小型投资银行获得更多的发展趋势。

(2)对证券公司经营本质、基本职能和功能定位的思考

①证券公司的经营本质: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就单个证券公司而言,受到资金规模、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不同证券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有着较大差异。因此,证券公司在面临每一项具体的业务经营决策时,包括投融资项目、产品开发、业务部门的拓展和分支机构设立等,证券公司应当遵守以下三项原则:一是选择承担的风险应该是证券公司擅长承担和管理的风险。二是证券公司应该有足够的资本金支持所选择承担的风险。三是选择承担的风险应该具有与其相匹配的预期回报。

②证券公司的基本职能:创造金融产品,分散风险。具体经营中,证券公司通过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如股票、债券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来承担客户不愿意承担的某种风险,并通过证券市场将风险分散或转移到市场中,这一过程正是证券公司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证券公司获得收益的过程。因此,创造能够促进市场流动性并能够规避风险、创造收益的金融产品是证券公司管理风险的主要途径或手段,也是证券公司毫无争议的基本职能,更是其专业素质的体现。

③证券公司的功能定位:以买方业务为基础业务。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功能定位应该是: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公司价值发现和价值评估方面的只是优势,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尤其是具备投资价值的证券品种,并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④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目的:寻求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最佳平衡点。市场经济中“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基本规律,决定了选择承担风险意味着在接受盈利机会的同时也接受了损失的可能,而规避风险则意味着在避免损失可能的同时也失去了盈利的机会。就单个证券公司而言,受到资金规模、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不同证券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有着较大差异。因此,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是避免承担任何风险,而是在充分发挥公司相对竞争优势的同时,使得风险和预期收益处于最佳平衡点。

(3)对我国证券公司下一步发展的思考

①我国证券公司和美国投资银行的对比。 从收入结构来看,与美国投资银行相比,我国证券公司的收入依然依赖交易佣金和自营投资等传统业务,业务比较单一;并且我国证券公司的投资收益类收入缺乏相应的风险对冲工具,面临比美国投资银行更高的投资风险。

从资本要求和资本充足性来看,尽管五大投资银行在指标上是满足要求的,但是由于其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危机发生时其资本并不能满足应对风险的需要。相对而言,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较为单一,风险特征相对明确,有利于确定应对风险所需的资本。另外,对于高风险业务,如股票自营,监管部门还制定了规模限制标准,也有利于维护我我国证券公司运营的安全性。

从流动性来看,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模式不同于五大投资银行,流动性风险较低。

总的来说,与美国投资银行相比,发展至今,我国证券公司主要经营传统证券业务,在经历2004-2007年的行业综合治理后,制度基础逐渐夯实,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易出现类似美国投资银行那样的风险。

②证券公司需要正确把握功能定位,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在经营模式的选择上,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保持银行、证券的相对独立性,并发挥协同效应,增强竞争能力,可能是中国金融企业实现综合经营的可行途径。无论今后是保持独立投资银行模式,还是进行综合经营,对于我国证券公司来说,现阶段仍需要集中精力,扩大资本规模,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和管理水准,按照专业化的方向继续发展,提高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范围。

③证券公司需要构建“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在实践中,我国证券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树立“风险—收益相对应”的风险管理理念。 第二,引入以风险价值为核心的量化风险管理技术,实施以风险资本为核心的风险限额管理,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从而增强证券公司对生存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股权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来完善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构建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组织架构。

④证券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必须做到激励有力,约束有效。证券行业是高智力、高风险的行业,较高的薪酬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应强调激励有力与约束有效相匹配,失衡的激励机制容易导致过度追逐短期利益和过度冒险。因此,应当深入研究和推动我国证券公司建立长期的、激励有力的、约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对管理层有效激励的同时,要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管;还要推动法律层面的相应调整,注重相关配套措施的推出,避免机制与最终目的的脱节。

⑤监管部门应加强外部监管,正确处理监管与创新的关系。从各国在反思次贷危机的根源及传导途径的基础上所推出的相关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不难看出,要避免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扩散至社会,外部监管必须高度重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及时处置;而要确保在对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监管的同时,又不遏制其创新能力从而阻止其竞争力的提升,则应适度调整监管思路和方法,逐步将原则引入监管规范体系。

(4)对金融监管理念的思考

①在市场发展的任一阶段都不可忽视金融监管。在现代金融体系里,金融行业相比于其他行业,存在着高负债、高杠杆、高风险、高外部性、高传染性的特征,在技术进步、金融创新、信息不对称、市场参与主体和范围更加广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金融行业更易积累风险、引发危机,无论风险管理手段多么先进、体系多么完善的金融机构都不能避免遭受风险事件的影响。因此,不可过分迷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金融行业必须要加强监管,而且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果断出手,及时进行干预。

②监管手段要适应市场变的化。任何一个国家的监管体制必须与其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无论监管体制如何选择,必须做到风险的全覆盖,不能在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新链条上有丝毫的空白和真空,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而带来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的监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