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选择题
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即地面热量年净收入),n/Lr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读图,完成1~2题。
1.与①所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 ) A.亚马孙平原 C.江南丘陵
B.东非高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
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B.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D.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解析:第1题,①地区地面热量年净收入大,说明位于热带;地面干燥指数小,说明气候湿润,则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景观与亚马孙平原一致。第2题,③—⑥—⑦—⑧地面干燥指数越来越大,即越来越干燥,则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①—②—③—④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地面热量年净收入上,水分条件则没有太大变化,即热量条件差异,故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注意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水热两个因素都有变化。 答案:1.A 2.D
(2016·泰州模拟)在瑰丽多姿的秋天,再没有什么比红叶更富有色彩、更具欣赏性了。下图示意我国部分能观赏红叶的地区以及10月份红叶的最佳观赏区。读图,回答3~4题。
1
3.造成九寨沟与栖霞山观赏红叶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C.海陆分布
4.9月份最佳的红叶观赏地是( ) A.五指山 C.红叶谷
B.栖霞山 D.香山 B.大气环流 D.地形地势
解析:第3题,九寨沟与栖霞山的纬度位置大体相近,但九寨沟的地势较高,热量条件相对较差,秋天来得较早,造成九寨沟观赏红叶的时间较栖霞山早。第4题,图中斜线部分为10月份红叶的最佳观赏区,9月份红叶的最佳观赏地的秋天应来得比斜线区早、热量条件差,应该位于纬度或海拔更高的地区,故最可能是红叶谷。 答案:3.D 4.C
(2015·高考天津卷)读图,回答下题。
5.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2
A.水系的分布特征 C.热带荒漠的分布
B.地形的东西差异 D.矿产的分布特点
解析:图中显示了澳大利亚地形、气候、河流和矿产等地理要素。地带性规律只有三种,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系不但与降水有关,还与地形地势等非地带性因素有关,而地形地势不符合地带性规律,因此A和B项错误;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内、外力作用有关,不具备地带性特点,D项错误;澳大利亚热带荒漠的形成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有关,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带性规律,故C项正确。 答案:C
(2016·高考江苏卷)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6~7题。 6.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 C.高山苔原带 7.阿尔泰山南坡(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解析:第6题,依材料可知,教授位于森林与积雪带之间,且眼前花草相映,故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高山草甸带。第7题,阿尔泰山大致为西北—东南走向,南坡处于西风带的迎风坡位置,故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则D项正确。因该地纬度高,故森林多为针叶林,则A项错误;此处山地的森林带位于山地中部,在森林带上、下部均有草场分布,故B项错误;此时高山草甸花草相映,说明是夏季,故C项错误。 答案:6.B 7.D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8~10题。
B.高山草甸带 D.冰川带
3
8.该山3 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 A.较暖、较湿 C.较凉、较干
B.较凉、较湿 D.较暖、较干
9.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 A.干冷北风 C.上升气流
10.该山可能位于( ) A.四川 C.安徽
B.新疆 D.山西 B.干热南风 D.下沉气流
解析:第8题,该山3 000米以上,两个山坡的自然带带谱都是四个,但是东坡自然带比西坡的海拔低,说明气温比西坡低;东坡的雪线比西坡低,说明东坡的降水更加丰富。第9题,一般情况下,河谷地带气候湿润,但是此处的河谷气候干旱,说明下沉气流的影响导致河水不易蒸发,影响降雨。第10题,我国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南北走向,且有高山冰雪带。也可用排除法获取正确答案,安徽、山西的山脉没有高山冰雪带,新疆的山脉没有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8.B 9.D 10.A
(2016·岳阳二模)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据此完成11~13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