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继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继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

作者:辛文杰 李军民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10期

[摘要] 报道1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继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55岁的女性患者于2009年6月确诊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接受6个疗程R-CHOP方案化疗和1年评估后出现白细胞计数98.96×109/L。骨髓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出可疑费城染色体和BCR-ABL基因阳性,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服用羟基脲治疗1周后,开始服用伊马替尼,并很快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继发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91-01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组织类型,约占成人淋巴瘤的30~40%[1],R-CHOP方案的化疗可达较高的生存期。笔者于2009年8月收治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继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5岁。2009年6月体检时发现“右肺下叶异常影像”,当时无低热、盗汗,无纳差、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于2009年6月15日在外院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右下叶肺门B细胞型恶性淋巴瘤”,肿瘤医院会诊病理切片考虑“右下叶肺门B细胞源性恶性淋巴瘤,倾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标记:CD79a(+)、CD20 (+)、CD43(±)、Bcl-2(-)、Bcl-6(-)、CD10(-)、MUM1(-)、CD3(-)、EMA(-)、CD30(-)、AE1/AE3(-)、TdT(-)、CyclinD1(-)。2009年8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查体:脾肋下3指,骨髓象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巨三系均增生活跃,血小板散在或小簇可见,髓片中幼淋样细胞占1%,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未见异常。 患者于2009年8月起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R-CHOP方案化疗: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美罗华,上海罗氏医药有限公司,J20080054)375 mg/m2,d1;环磷酰胺750 mg/m2,d2;阿霉素50 mg/m2,d2;长春新碱1.4 mg/m2,d2;强的松60 mg,d2~5;每3周一疗程,共6个疗程。2009年12月完成第6个疗程化疗并行全身评估提示治疗有效。2010年3月、6月、9月、12月先后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评估检查,提示病情稳定。2011年2月再次评估未见淋巴瘤复发迹象,而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46.6×109/L,之后多次复查见白细胞逐渐升高,2011年3月24日血常规示WBC 98.96×109/L。2011年3月21日行骨髓细胞检查示:骨髓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明显活跃,粒巨二系增生明显活跃,粒系核左移,AKP积分减低,红系增生受抑,髓片中幼淋细胞可见0.5%,血片嗜碱细胞增高,易见幼粒,可见幼红。染色体检查发现可疑Ph染色体。融合基因BCR-ABL阳性。诊断考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予羟基脲口服1周后,开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瑞士诺华制药,H20050023)治疗,每天400 mg。 患者白细胞计数很快恢复正常,2011年5月10日血常规WBC 5.7×109/L,确诊CML 13个月,至今维持完全血液学缓解。 2 讨论

该患者根据病理诊断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在接受6个疗程化疗结束后1年时发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及融合基因结果,诊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成立,且服用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有效。

近年来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患者得以长期生存,继发第二肿瘤也逐渐增多。慢粒急淋变时,原始的淋巴细胞中可检测出Ph染色体,提示了粒系和淋巴系具有共同的来源[2]。DLBCL患者的免疫监视异常,可能导致多能干细胞异常克隆。接受放、化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容易出现继发恶性肿瘤的并发症,常见的有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或其它实体肿瘤[3]。而继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情况较为罕见,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报道,各种实体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继发白血病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仅占约13.3%(1.3%~30.4%)[4-5]。由此考虑先前的治疗也可能是导致继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因素。研究证实,有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左旋苯丙氨酸、二羟马利兰,可与DNA双螺旋结合,引起DNA交联机会增加、染色体重排,导致异常克隆而形成恶性肿瘤细胞。同时化疗药物可抑制免疫系统,从而为肿瘤细胞增殖提供了条件。由此可认为,DLBCL患者继发CML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发现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Harris NL,Jaffe ES,Diebold J,et al.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neoplastic disease of the h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report of the Cli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meeting[J].J Clin Oncol,1999,17:3835-3849.

[2] Blonk MC,Van der Valk P,Beverstock GC,et al.Sequential development of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in the course of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J].Cancer,1990,66(6):1198-203.

[3] Deeg HJ,Socie G.Malignancies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many questions, some answers[J].Blood,1998,91:1833-184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Aguiar RC.Therapy-related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an epidemiological, clinical and pathogenetic appraisal[J].Leuk Lymphoma,1998,29(1-2):17-26.

[5] Jeyanthi R,Lauren MD,Maria RB,et cl.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after treatment of lymphoid malignancies: Response to imatinib mesylate and favorable outcomes in three patients[J].Leukemia Res,2006,30:701-70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