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与第四纪环境变化的关系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人类活动与全新世早中期环境变化

姓名:丁勇刚 学号:2016020062 专业:构造地质学 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人类活动与全新世早中期环境变化

全新世以来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现代人类活动的加剧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自然环境甚至全球气候的变化如全球变暖,而人类活动尤其是先人们的原始狩猎农业活动更受到环境的限制。

全新世植被变化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近数千年内,人类活动范围和影响程度日益扩大,地表景观变化深刻地记录了人类活动的烙印,许多科学家还提出了“人类世”的概念,以强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巨大影响。

研究方法

第四纪植物化石(包括袍粉)绝大部分为现生种,现代植物生长的气候与生态环境,是推断第四纪古气候环境的依据。第四纪沉积剖面上植物袍粉组合的演替, 形成一定的气候旋回动态组合。

冰期(或冷期)的孢粉植被演替组合是:具有一个比剖面所在地更高纬度(或高度)的植被型作中间层,其上下依次对称出现比其纬度更高的相似植被型。

间冰期(或暖期)的孢粉植被演替组合是:具有一个比剖面所在地纬度(或高度)更低的植被型作中间层,其上下依次对称出现比其纬度(或高度)更高的相似植被型阳。

第四纪孢粉植被动态组合模式,为利用孢粉化石研究第四纪地层中的寒、暖的气候事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主要研究方法为:

①实验室孢粉分析、气候定量重建方法。通过对采集样品孢粉的分析,还原当时的植被生长情况,并推测出当时的气候条件。

②岩屑的研究。炭屑是森林火灾或人类用火留在地层中的产物,而全新世以来的炭屑多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而大于125μm的炭屑指示当地人类用火或自然火灾的情况。

如:1全新世早中期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西南缘其甘湖钻孔的孢粉分析,结合AMS 1℃测年,恢复了全新世早中期的古植被和古环境,并利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法(Weighted Averag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简称WAPLS),定量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早中期最冷月和最热月均温、年降雨量,结合文化背景探讨了人地关系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2090—11040eal.aB.P.,其甘湖周围为草原植被,以蒿属(Artemisia)、藜科为主,附近分布有桦属(Betula)和云杉属(Picea)为主的林地,反映较凉湿的气候;11040—8590eal.aB.P.,山地林地中桦属成分略有减少,榆属(Ulmtts)和云杉属成分升高,反映气候开始转暖;8590—8030eal.aB.P.,木本植物花粉与草本植物花粉的比值(AP/NAP)升高,此阶段气候持续变暖;8030~6950eal.aB.P.,花粉组合以木本植物花粉为主,阔叶树类型成分增加,尤其是栎属(Quercus)、椴属(Tilia)以及胡桃属(Juglans)均出现峰值,反映气候温暖湿润;6950~6720cal.aB.P,藜科和松属(Pinus)花粉显著增加,花粉组合异常变化可能反映沉积环境的突变。气候定量重建结果显示西辽河上游地区进入全新世之前环境凉湿,进入全新世之后,早期温度快速升高,降水增加幅度缓慢,8500cal.aB.P.前后降水开始快速增加并持续到7350cal.aB.P.小河西文化时期年降水量平均值480mm,最热月均温20.9℃,最冷月均温一16.6。C;兴隆洼文化时期年降水量平均值550mm,最热月均温21.5。C,最冷月均温一15.o℃;赵宝沟文化时期年降水量平均值440mm,最热月均温21.5。C,最冷月均温一15.3℃。虽然兴隆洼文化时期温度比现代低,但高于之前的小河西文化和之后的赵宝沟文化时期,而且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平均值比现代高约140~190mm,温湿的环境可能孕育了西辽河上游地区繁盛的兴隆洼文化。

2.泥河湾盆地籍箕滩剖面记录的6400年以来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术

对泥河湾盆地籍箕滩剖面地表下65~75cm、140~150cm、190~200em和300~310cm处的4块泥质样品进行了AMS 1℃测年,校正后的年代分别为2117cal.a B.P.、3081cal.a B.P.、5481 cal.a B.P和6420cal.a B.P.,表明籍箕滩剖面305cm以上地层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籍箕滩剖面的孢粉、炭屑和磁化率分析,揭示了研究区中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640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