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6) 折流挡板

安装折流挡板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壳程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为达到较好的传热效果,挡板的形状和间距必须适当。对于圆缺形挡板,切去弓形的高度约为外壳内径的10%——40%;(一般20%——25%),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传热。

两相邻挡板的距离(板间距)h一般取换热器外径D的0.2—1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h有150mm、300mm、600mm三种。

浮头式换热器h有150mm、200mm、300mm、480mm、600mm五种。

板间距过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流动阻力大。板间距过大,不能使流体垂直地流过管束,从而使管外表面的对流传热系数下降。

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及板间距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如图8所示。

图14 挡板缺口高度及挡板间距的影响

7)外壳直径的确定

换热器壳体的内径应等于或稍大与(对浮头式换热器而言)管板的直径。根据计算出的实际管数、管径、管中心距及管子排列方法等,可用做图确定壳体的内径。但是,当管数机多又要反复计算时,做图太麻烦,一般在初步设计中,可先分别选定两流体的流速,然后计算所需的管程和壳程的流通面积,于系列标准中查出外壳的直径。待全部设计完成后,仍应用做图法画出管子的排列图。为了使管子排列均匀,防止流体走“短流”,可以适当增减一些管子。

另外,初步设计中,可用下式估算壳体内径:

D=t(nc-1)+2b1

式中:D——壳体内径,m;

t——管中心距,m;

nc——位于管束中心线上的管数。

16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b1————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的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一般取

b1=(1—1.5)do

管子按正方形排列时 nc?1.19n 管子按三角形排列时 nc?1.1n n——换热器的总管数。

计算得到的壳径应按换热器的系列标准进行圆整。标准尺寸见表4。 表4 壳体标准尺寸

壳体外径/mm 523 400,500,600,800,900,1000 1100,1200 700 最小壁厚/mm 8)主要附件

(1)封头:封头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用于直径小的壳体(一半小于400mm),

圆形用语大直径的壳体。

(2)冲挡板:为防止壳程流体进入换热器时对管束的冲击,可在进料口装设缓

冲挡板。

(3)导流筒:壳程流体的进出口和管板间必存在有一段流体不能流动的空间,

为了提高传热效果,常在管束外增设导流筒。

(4)放气孔、排液孔:换热器的壳体上常安有放气孔和排液孔,以除去不凝性

气体和冷凝液等。

(5)接管:换热器中流体进出口的接管直径按下式计算,即: d?4Vs ?u 8 10 12 14 式中:Vs—流体的体积流量,㎡/s; u-----接管中流体的流速,m/s。

流速u的经验值为: 对液体 u=1.5~2m/s; 对蒸汽 u=20~50m/s

对气体 u=(15~20)p/ρ(p为压强,ρ为密度)

9)材料选用

17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换热器材料应根据操作压强、温度及流体的腐蚀性等来选用。

金属材料: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和铝。非金属材料:石墨、聚四氟乙烯、玻璃。不锈钢和有色金属材料抗腐蚀性能好,但价格相对较高。 10) 流体流动阻力(压强降)的计算

(1)管程阻力:管程阻力可按一般摩擦力公式求的。对与多程换热器,其阻力等于个程直管阻力,回弯阻力及进出阻力之和。一般进出阻力不算,故管程总阻力的计算式为:

? ? p ? ( ? p ? ? p F N N

i

1

2)

t

s

p

式中:?p1,?p2——分别为直管及回弯管中流动阻力引起的压强降。 Ft——结垢校正因数,对管径为Ф25×2.5mm管子取1.4。对Ф19×2mm管子取1.5。

Np——管程数;

Ns——串联的壳程数,即串联的换热器数。

2 u L ? i ? p1 ? ?

d i 2

直管阻力:

回弯管阻力

?p2?3??ui22(2) 壳程流动阻力:现已提出的计算公式多,但由于流体流动复杂,使

所得结果相差很多,下面介绍埃索法计算壳程压强的公式,即: ? p ? ( ? p ? ? p

?

0

2

1 1

1

) Fs N s

----壳程总阻力引起的压强降,Pa;

式中

??p11o ?p1-----流体横向通过管束的压强降,Pa;

?p2----流体通过折流板缺口处的压强降,Pa;

Fs-----壳程结垢校正系数,液体取1.15,气体取1.0;

18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其中

?p?Ffonc(NB?1)11?uo22

2

?p212h?u?NB(3.5?)oD2

F——管子排列方式对压强降的校正因数。 对正三角形排列 F=0.5; 正方形斜转45度排列 F=0.4;

正方形直列 F=0.3;

f0?5.0Reo?0.228

,(Reo?douo??)

500时

f0----壳程流体摩擦系数,当Re

uo——按壳程最大流动截面积Ao计算的流速,m/s; Ao=h(D-nodo); NB——折流板数; n——折流板间距,m。

一般来说,液体流经换热器的压强降为0.1~1atm,气体的为0.01~0.1atm。设计时,换热器的工艺尺寸应在压强降与传热面积之间予以平衡,使即能满足工艺又经济合理。

第三章 操作要求

3、1操作要求

1. 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和工艺流程。

2.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主要的工艺尺寸设计。 3. 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结果一览表。

4. 设备简图(要求按比例画出主要结构及尺寸)。 5. 对本设计的评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3、2管壳式换热器的选用和设计计算步骤:[1](284,285) 3、2、1试算并初选设备规格 1)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途径。 2)根据传热任务计算热负荷。

19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3)确定利流体在换热器两端的温度,选择管壳式换热器的形式;计算定性温度,并确定在定性温度下流体物性。

4)计算平均温度差,并根据温度校正系数不应小于0.8的原则决定壳程数。 5)依据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范围,或按生产实际情况选定总传热系数K值。 6)由总传热速率方程Q=KS△tm,初步算出传热面积S,并确定换热器的基本尺寸(如d、L、n及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等),或按系列标准选择设备规格。 3、2、2 计算管程、壳程压强降

根据初定的设备规格,计算管程、壳程流体的流速和压强降,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或满足工艺要求。若压强降不符合要求,要调整流速,再确定管程数或折流挡板间距,或选择另一规格的换热器,重新计算压强降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3、2、3核算总传热系数

计算管程、壳程对流传热系数,确定污垢热阻Rsi和Rso,再计算总传热系数K'。比较K的初设値和计算值,若K'/K=1.15——1.25,则初选的换热器合适,否则需另设K値,重复以上计算步骤。

第四章 物性参数及其选定

4、1 定性温度

冷却介质为循环水,入口温度为:35℃,根据前面的原则选定出口温度为:45 ℃

则有: 煤油的定性温度: Tm? 水的定性温度: tm?140?40?90℃ 235?45?40℃ 2根据[4]《化学工程手册》.化工基础数据.化学工业出版社 分别查得在此条件下煤油和水的物性为:

表5 物性参数

物性 流体 密度 kg/m 3比热容kJ/(kg??C) 导热系数粘度/Pa·s W/(m??C)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