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复习题

中国文学史复习题

明代诗文曲部分

一、填空题

1、明初的杨基、张羽、( 徐贲 )、高启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2、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是最有成就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他为“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3、(宋濂)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 4、刘基的(《郁离子》)是他在元末弃官归田后所着的一部寓言散文集,其中的“卖柑者言”讽刺元末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

5、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台阁体,其主要人物是“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

6、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是以李东阳为领袖的( 茶陵)诗派。

7、前七子是以( 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 8、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是一部受人们重视的文学批评著作。 9、后七子中创作数量最大的作家是(王世贞),他的文学影响也远远高出后七子中其他人。

10、前后七子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是在( 复古 )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

11、明朝嘉靖年间,文坛有以王慎中、唐顺之为代表的(唐宋派)。这个派别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 归有光 ),他的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 12、李贽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对晚明文坛有着启蒙作用。

13、晚明时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氏三兄弟,其中(袁宏道 )的影响尤为突出,他在《叙小修诗》中提到“(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从诗歌创作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 14、晚明时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 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并产生较大的影响。

15、晚明散文的最后一位大家和集大成者是( 张岱 ),其散文代表作品为《西湖七月半》。

16、明末江南地区一些文人组织相继崛起,崇祯初年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是( 复社),与此同时,( 陈子龙 )和夏允彝、徐孚远等创建几社,彼此呼应。

17、明代民歌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冯梦龙)投入相当精力编辑了《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两部明代民歌专集。

1

二、名词解释

1、吴中四杰(明初 吴中 诗人 高杨张徐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全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2、台阁体(明初 台阁重臣 “三杨”歌功颂德 雍容华贵 缺乏社会内容和真情)

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号称“三杨”)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三杨”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台阁体诗文内容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多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和应酬之作,脱离社会生活缺乏实际内容,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3、童心说(明后期 李贽 文学主张 真心重情 个性精神 打破复古) 《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议论文,收录于《焚书》。该文写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5年),主要是用来驳斥耿定向的理论。李贽在该文中主要阐述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要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这在当时道学僵化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4、公安派(明后期 湖北公安 “三袁”“性灵说”真趣淡奇 率直浅俗)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5、唐宋派(明中期 散文流派 文以明道 文学意味 归有光)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6、茶陵诗派(明前期 李东阳 “诗学汉唐” 冲击台阁体 )

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鹜,形成一个以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因其历任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诗风雍容典雅,平正典丽,仍有台阁体的余波。但另一些作品却摆脱了台阁风,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角,表现了作者的个人的真情实感和精神状态。自然清新、意趣横生,不刻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2

7、前七子(明中期 李何 “诗必盛唐”“真诗乃在民间” 泥古缺乏情感 ) 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他们鄙弃自西汉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诗歌,提倡诗必盛唐,他们的主张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于是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文学上的复古运动。李梦阳对当时受理学风气影响的文学创作深恶痛绝,因此,李梦阳提出文学创作应重视真情的表达。

8、后七子(明嘉靖中期 李王 承接前七子 法度格调 难脱模拟蹈袭)

明嘉靖、隆庆年间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受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他们是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们在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后七子。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由于后七子立论有的褊狭,有的通达,故其创作中的模拟仿古程度也有所区别,其中李攀龙最为严重。后七子在近体诗方面都有一定功力,但都带有模拟的毛病。加之才气不足,生活不厚,常有重复雷同的现象。

9、竟陵派(晚明 钟谭 “性灵派” “幽深奇僻” 视野狭窄)

竟陵派又称钟谭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谭元春都是竟陵(即今湖北天门)人,故被称为竟陵派。竞陵派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的体现,可以说是公安派文学论调的延续。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但他们所宣扬的“性灵”和公安派不同,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10、复社和几社(明末 文人团体 张溥 陈子龙 “兴复古学” 政治主张 关心现实)

复社:明末文社。崇祯二年成立于吴江(今属江苏),主要领导人为张溥、张采,他们都是太仓人。复社的主要任务固然在于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主张“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内操”(吴伟业《复社纪事》),反映着“吴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与这一带市民阶层的斗争相呼应,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基础。

几社:明末文社组织。主要成员有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何刚等人。他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