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遗传定律部分专题训练(带解析版)

遗传定律、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题目解析版)

1.玉米的某一性状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由一对基因B和b控制,杂合子中有87.5%的个体表现为突变型。某一个玉米群体自交,F1中出现两种表现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F1的基因频率与亲本相比不会发生改变 B.亲本可均为突变型

C.F1中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突变型∶野生型=11∶5

D.F1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会发生改变 解析:选C

A.亲本到F1,没有基因的淘汰,所以B和b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A对。 B.杂合子Bb中有87.5%的个体表现为突变型,则亲本有可能均为Bb(突变型),B对。

C.F1中的杂合子Bb自交后代为BB:Bb:bb=1:2:1,如果B为显性突变基因,则后代中的显性性状占:1/4+1/2×87.5%=11/16,则野生型占5/11,C对

D.若亲本都是Bb,自交到F1,再自由交配到F2,BB、Bb、bb比例均为1:2:1,前后代基因型频率和表现型都不变,D错。

2.已知小麦的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病对感病为显性,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纯合的高秆抗病植株与矮秆感病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选择F2中的矮秆抗病个体相互交配,F3矮秆抗病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A.1/2 B.3/5 C.5/6 D.1/8 解析:选A

假设高杆为A,矮杆为a,抗病为B,感病为b,则F2中的矮杆抗病为aaBB:aaBb=1:2,产生的配子aB、ab分别占2/3 和1/3,则相互交配后,用棋盘法可算出F3矮杆抗病基因型aaBB和aaBb都占4/9,所以稳定遗传(即纯合体)占1/2。

3.某生物基因型为A1A2,A1和A2的表达产物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即N1N1、N1N2、N2N2三种蛋白。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由A1和A2表达产物形成的二聚体蛋白中,N1N1型蛋白占的比例为 A.1/3 B.1/4 C.1/8 D.1/9 解析:选D 基因A1、A2的表达产物N1、N2可随机结合,组成三种类型的二聚体蛋白N1N1、N1N2、N2N2,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N1占1/3,N2占2/3,由于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因此N1N1占1/3×1/3=1/9。

4.致死基因的存在可影响后代性状分离比。现有两对等位基因均杂合的个体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个体致死,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表现型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如该个体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6:3:2: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某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B.如该个体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5:3:3: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C.如该个体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7:3:1: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D.如该个体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解析:选D

A.后代分离比为6:3:2:1,与A_B_:A_bb:aaB_:aabb=9:3:3:1对照可推测可能是某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A正确。 B.后代分高比为5:3:3:1,只有双显中死亡四个,可推测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导致双显性状中少4个,B正确。

C.由于子二代A_B_:aaB_:A_bb:aabb=7:3:1:1,与9:3:3:1相比,A_B_少了2,A_bb少了2,最可能的原因是Ab的雄子或雌配子致死,C正确。

D.后代分离比为9:3:3,没有出现双隐性,说明aabb的合子或个体死亡,D错误。

5.一对夫妇表现正常,却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的孩子,在妻子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色盲基因数目和分布情况最可能是

A.1个,位于一个染色单体中 B.2个,分别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中 C.4个,分别位于一个四分体的染色单体中 D.2个,分别位于一对性染色体上

解析:选B

BB_

由于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初步确定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XY、XX,则色盲孩子不可能是女儿,肯

bBb

定为儿子,基因型为XY,因此可确定母亲的基因型为XX,而丈夫不携带致病基因.由于初级卵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复制后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因此在妻子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2个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中.

6.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四个基本环节。下列是孟德尔利用纯种的黄圆和绿皱豌豆为材料,通过“假说—演绎”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下列是该过程中的有关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的主要问题——F2中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

B.假设的核心内容——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C.验证假设的方法——测交法

D.得出的主要结论——配子形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解析:选B

A.孟德尔在纯种黄圆绿皱豌豆杂交和 F1自交后,针对 F2中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提出了相关问题,A 正确; B.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B 错误; C.孟德尔通过测交试验证明了其假设的正确性,C 正确。

D.在分离定律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组合的主要结论是配子形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发生了自由组合,D 正确。 7.研究者将T-DNA插入水稻D基因中,致使该基因失活,失活后的基因记为d。现以野生型和突变水稻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统计母本的结实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D基因失活使雄配子存活率降低,不影响雌配子的存活率

B.对野生植株的花粉进行射线处理后,再进行自交,结实率可能会下降 C.若让组合②的F1给组合①的F1授粉,母本的结实率为30%

D.若让组合②的F1给组合①的F1授粉,所得F2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5:5:1 解析:选D

A.由表格信息可知,②③杂交组合,父本都是DD,雌株DD或dd的结实率相同,因此D基因失活使雄配子存活率降低,但不影响雌配子的存活率,A正确;

B.对野生植株的花粉进行射线处理后,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再进行自交,结实率可能会下降,B正确;

C.杂交组合①②的F1基因型是Dd,由组合①②分析可知,含D的雄配子的存活率为50%,含d的雄配子的存活率为10%,因此组合②的F1(Dd)产生的雄配子的平均存活率为30%,由于D、d不影响雌配子的存活率,所以让组合②的F1给组合①的F1授粉,母本的结实率为30%,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组合①的F1产生可育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1:1,组合②的F1产生可育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5: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dd=5:6:1,D错误。 8.为确定果蝇A性状和B性状的相对显隐性,某研究者将正常的具有A性状的雄果蝇与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具有B性状的雌果蝇进行杂交,得F1。已知控制A性状和B性状的基因均位于果蝇的Y染色体上且位置相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细胞,其两条染色体可移向细胞一极,另一条移向另一极;染色体组成为XXY的个体为可育雌性,染色体组成为XYY的个体为可育雄性,染色体组成为XXX和YY的个体致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果蝇可产生4种配子,F1的雌雄比例为1∶1 B.A性状和B性状的遗传雌雄果蝇中都可能出现

C.若雄性后代表现为A性状∶B性状=4∶1,则A性状是显性 D.若雄性后代表现为A性状∶B性状=3∶2,则B性状是显性 解析:选D

A.根据题意可知,亲本雌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为XXY,其产生的4种雌配子及比例为2X、2XY、1XX、1Y,亲本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为XY,其产生的配子有1X和1Y。F1中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2XX(雌性)、2XXY(雌性)、1XXX(致死)、XY(雄性)、2XY(雄性)、2XYY(雄性)、1XXY(雌性)、1YY(致死),因此,F1的雌雄比例为5∶5=1∶1,A项正确;

B.已知控制A性状和B性状的基因均位于果蝇的Y染色体上且位置相同,且染色体组成为XXY的个体为可育雌性,染色体组成为XYY的个体为可育雄性,由此可推知A性状和B性状的遗传雌雄果蝇中都可能出现,B项正确; C.亲本中正常的具有A性状的雄果蝇基因型设为XY,其产生的配子有1X和1Y,亲本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具有B性状的雌果蝇的基因型设为XXY,其产生的配子有2X、2XY、1XX、1Y,则F1雄果蝇有1XY、2 XY、2XYY。若雄性后代表现为A性状∶B性状=4∶1,说明XYY表现为A性状,则A性状是显性,故C项正确;

D.结合C选项分析,若B性状是显性,说明XYY表现为B性状,则雄性后代表现为A性状∶B性状=2∶3,故D项错误。

9.果蝇的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Ⅱ)上的基因B控制,基因r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会使黑身果蝇的体色加深。现有一只黑身雌果绳(基因型为bbxx),其细胞(2n=8)中X、Ⅱ号染色体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异,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需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该黑身雌果蝇与一只灰身雄果蝇(基因型为BBXY)杂交,F1雌、雄个体间交配,F2的雄果蝇中深黑身个体占: A.1/4 B.1/8 C.1/16 D.1/32

解析:选D

该黑身雌蝇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bX,但有两种情况,一种两基因连锁,一种两基因不连锁。与一只灰身雄蝇(基因型为BBXY)杂交,F1雌雄个体的基因型为BbXX和BbXY,F1雌雄个体间交配,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1/2×1/4)×(1/2×1/2)=1/32.

10.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为1%。下图为该病的系谱图,I3为纯合子,I1、II6和II7因故已不能提取相应的遗传物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苯丙酮尿症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该家系中此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l/10

C.II8与该地区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男孩中该病的几率是1/22 D.III10与I3、II5的线粒体DNA序列相同的几率分别是l、1/2 解析:选C

A.由于I3为患病纯合子,I4正常,他们的女儿均正常,所以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那么I1也为隐性患病纯合子,再根据I1的儿子II6正常,可推知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项错误;

B.该地区的发病率为1%,所以该地区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9/10、1/10,则该家系中此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应高于1/10,B项错误;

C.据图可知,II8为致病基因携带者,该地区正常男性中携带者的几率为(2×9/10×1/10)÷[1-(1/10)]=18/99,因此II8与该地区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男孩中该病的几率是18/99×1/4=1/22,C项正确;

D.III10的线粒体DNA来源于卵细胞,所以III10的线粒体DNA序列应该与Ⅱ7、I3相同,而与Ⅱ5无关,D项错误。

11.(不定项)果蝇灰身和黑身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灰身对黑身为显性。让一只纯合的灰身雌果蝇与一只黑身雄果蝇交配得到F1,F1中雌、雄果蝇交配得到F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统计F2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比例,可以判定A/a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 B.统计F2中雄性和雌性个体的性状分离比,可以判定A/a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

C.统计F2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比例,可以判定A/a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D.统计F2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比例,可以判定A/a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解析:选ACD

根据分析,无论A/a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又或是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F2灰身果蝇与

2

r

Rr

R

R

r

RR

ABAB

B

B

B

B

A

AB

A

A

黑身果蝇的比例均为3:1,A、C、D错误;当A/a位于常染色体上时,F2中雄性和雌性个体的性状分离比相同,当A/a仅位于X染色体上,F2中雄性个体出现黑身,雌性个体全为灰身,因此可以通过统计F2雄性和雌性个体的性状分离比,判定A/a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12.(不定项)菠菜是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已知菠菜的有刺子粒与无刺子粒、抗病与不抗病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其遗传机制,选取纯合有刺不抗病雌株与杂合无刺抗病雄株杂交,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刺子粒对无刺子粒为显性,不抗病对抗病为显性

BbbB

B.雄性亲本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XY:aaXY=3:1

C.让F1中雌雄植株随机杂交,子代中无刺抗病雌株5/64 D.亲本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决定了F1的基因型及比例 解析:选AC

A.亲本为纯合有刺不抗病雌株和杂合无刺抗病雄株,后代全为有刺,既有抗病又有不抗病,可以推出有刺子粒对无刺子粒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A错误。

B.根据子一代有刺性状没有性别差异推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雌性中抗病:不抗病=3:1,雄性中抗病:不抗病=1:3,抗病与不抗病性状存在性别差异,故B、b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再根据亲本的性状组合,推出基因B、b位于

b

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根据子一代雌性中抗病:不抗病=3:1,亲本雌性只产生X配子,可推出亲本雄性的基因型及

BbbB

比例为aaXY:aaXY=3:1,B正确。

b

C.F1中有刺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无刺后代占1/4;对于抗病和不抗病这对相对性状来说,母本产生的雌配子是X,

BbbBBbbbbbbB

父本产生的雄配子为3/8X、3/8Y、1/8X、1/8Y,所以子ー代基因型为3/8XX、3/8YY、1/8XX、1/8XY,子一代

Bb

再随机交配,后代出现抗病雌株(XX)的概率为3/8×1/2=3/16,故无刺抗病株占,3/16×1/4=3/64,C错误. D.亲本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决定了F1的基因型及比例,D正确。

13.(不定项)已知一株严格自交型的植物基因型为AaBb,其中A、a与B、b控制不同的性状,且属于完全显性,这2对基因的分布情况可能为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一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A.①和③中B基因所在的基因座位不同

B.若属于①所示情况,则在减Ⅰ前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C.若属于②所示情况,则后代会出现1:2:1的性状分离比 D.若属于③所示情况,则后代会出现1:2:1的性状分离比 解析:选AD

A.①和③中的B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故①和③中B基因所在的基因座位不同,A正确; B.若属于①所示情况,则在减I前期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若属于②所示情况,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2:1,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C错误;

D.若属于③所示情况,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2:1,出现1:2:1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

14.(不定项)某植物的花色有紫色和蓝色两种。为了研究其遗传机制,研究者利用纯系品种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Ⅱ中F2的蓝色植株一定为纯合子

B.将两个杂交组合中的 F1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 3∶1

C.将两个杂交组合中的 F2紫色植株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中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 36∶5 D.取杂交Ⅱ中 F2的紫色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 8∶1 解析:选ABD

分析表格数据杂交组合中,子代全为紫色,子二代中出现蓝色,说明紫色是显性性状,又因为子二代中紫色:蓝色=260:61=13:3,所以花色性状的遗传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设基因为Aa和Bb。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杂交Ⅱ中F2的紫色:蓝色=270:89=3:1,说明一对等位基因纯合,一对等位基因杂合,故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A_bb、aabb,蓝花的基因型为aaB_。

A.杂交Ⅱ中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F2的蓝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为纯合子,故A正确.

B.杂交I中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杂交Ⅱ中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两者杂交,子代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3:1,B正确;

C.杂交Ⅱ中子二代的紫花的基因型为1/3AABB和2/3AaBB,产生AB=2/3,aB=1/3,杂交I中子二代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9/13A_B_、3/13A_bb、1/13aabb,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5/13,后代蓝花的概率1/3×5/13=5/39,产生的后代中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34:5.故C错误;

D.杂交Ⅱ中子二代的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比例为1:2,随机交配产生AB=2/3,aB==1/3,后代蓝花的概率1/3×1/3=1/9,故后代紫色:蓝色=8:1,D对。

15.某雌雄异株XY型二倍体植物的叶形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由基因H、h控制;花色有白色和粉色两种,由基因M、m控制。研究人员将宽叶白花雌株与宽叶白花雄株杂交,产生的子代性状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1)实验结果表明,基因H、h和M、m的遗传遵循的遗传定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子代植株中,若宽叶和窄叶性状个体中雌雄比例接近__________,说明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若让上述亲本中多组宽叶植株杂交,分别统计每组杂交后代中窄叶植株的雌雄比例,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2)有人认为,基因H、h无论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种群中雌性宽叶植株都不存在纯合子。请写出判断依据。

HhH

答案:(1)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2 MmXX MmXY

部分杂交组合所产生的窄叶植株全为雌株,其余杂交组合所产生的窄叶植株全为雄株

HH

(2)宽叶植株与宽叶植株杂交,后代中宽叶与窄叶的比例接近2:1,表明宽叶中基因型为HH(或XX)的个体均致死或不能发育。

解题思路:(1)由表中信息可知:子代中宽叶白花:宽叶粉花:窄叶白花:叶粉花≈6:2:3:1,这表明,基因H、h和基因M、m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由表中信息可知:子代中宽叶:窄叶≈2:1,说明存在显性致死现象,若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宽叶和窄叶性状个体中雌雄比例接近1:2,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MmXX、 MmXY;若使上述亲本中多组宽叶植株杂交,分别统计每组杂交后代中窄叶植株的雌雄比例,

Hh

H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