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这段话评价的是( D)。

A.《史记》 B.《诗经?小雅》C.《楚辞?天问》 D.《离骚》 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

四、 阅读下面这段文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译文:诗,是表现情志的,放在心里就是情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诗歌。情志在心里受到感动,因而形成诗歌语言,如果语言不足以表达情志,就会咨嗟感叹,咨嗟感叹还不足以表达,就要引声长歌,引声长歌意犹未足,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手舞足蹈了。 2.这段文字说明了《毛诗大序》的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首先,这段文论主要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说法。说明诗歌是由情感而产生的,人们心里的“志”(情感)由于受到外物的感动就会发出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诗歌。《毛诗大序》强调诗歌是“吟咏性情”的,虽然它在情志关系上更重视“志”,但它正确的强调了“情”在“言志”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情和志是统一融合的。另外,这段话还指出了古代诗(“言”)、歌、舞三者也是统一的。 五、 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

11

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2.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了严格的实录精神。请结合文学史简述这种实录精神和创作原则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肯定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他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的精神。

这种“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的史学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的影响。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实录”指导自己的创作。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古代文论自测题(3)宋金元、明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梅圣俞诗集序》是宋代作家 欧阳修的一篇重要文论作品,在此文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论观点:“诗穷而后工”。

2.教材认为:“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

3.《论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篇著名的词论著作,在文章中她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并主张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4.“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这一著名的诗论观点出自宋人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

5.严羽认为:“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6.金代重要的诗论家元好问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同类续作。

7.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诗论著作《四溟诗话》,一名《诗家直说》。

12

8.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馀师录》曰:‘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诗亦然。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

9.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有不立意造句,以兴为主,漫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并把此作为创作的极境。

10.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亦即是真心。这种观点与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11.李贽(zhì)不仅是明代后期重要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公安三袁中,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这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说法。所谓“诗穷而后工”,从字面上讲,就是说困厄的人生境遇,能使诗人创作出工致精妙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诗歌作品。在欧阳修之前,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也有类似的说法,大体上都是说创作主体的生活环境与创作潜能之间的关系。欧阳修继承了他们的说法,并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明确地提出“诗穷而后工”说。根据文章的论述,欧阳修是认为:一、诗人“穷”而“自放”,与自然界有较密切的接触,能“探其奇怪”,真实形象地描写山水风云、草木鸟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纯粹的审美关系;二、困厄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一般人难于言状,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来的,它较准确地总结和概括了诗歌创作的实际情状,后世的诗论家也常常以“穷而后工”来评价一些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创作。 2.(张炎的)“清空”说

宋元之际的张炎在他的词论著作《词源》中专设一节《清空》,提出了词要“清空”说。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此清空、质实之说。”结合下面他对吴文英(梦窗)、姜夔(白石)具体词的评述看,他的“清空”说的理论内涵有这样几个层面:一、在词的创作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二、所撷(xié)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三、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审美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剔透,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这就是“空灵”之作。简要言之,张炎所说的“清空”,主要就是指神理超越、空灵剔透的特殊的风格,这是他对词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张炎的词论是宋元时期最高水平的词学理论,为词论的独立发展开拓了道路,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张炎“《词源》选录”题解)

13

3.(谢榛的)“情景”说

这是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讨论的中心问题。他说: “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因而 “作诗本乎情景。”根据他的论述,他的“情景”说主要是说:一、诗歌是模写情景的工具,以情和景为主要内容,换言之,就是说情和景是诗歌的两个要素。;二、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三、同样的景物,主体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情和景要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会”。四、这种“适会”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感发过程中发生的。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思入杳冥”,“无我无物”,主客体之间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统一。谢榛的“情景”说对情和景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前人更进一步的看法,对王夫之等人的关于情和景关系的说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4.(公安派的)“性灵”说

明代从弘治、正德之间到嘉靖、隆庆、万历之际,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摹拟文艺思潮占据文坛主要地位,其后,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了“独抒性灵”的“性灵”说以抨击复古派的主张。袁宏道更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 “性灵”说惟一最重要的规定就是一个“真”字。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真情实感,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蹈袭古人,摹拟剽(piāo)窃。只要文学作品是真性灵、真感情的流露,即使有“疵处”亦是好作品。因此,他认为,当代的诗文因无真性灵、真感情,故不可能流传,而那些闾阎里巷的妇人孺子所唱的民歌,因是“真人所作,故多真声”, 倒是有可能流传。“性灵”说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打击了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思潮,并对稍后的竟陵派,以及清代袁枚的文学理论主张都有较大的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诗文创作应该“如行如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就是说(B )。

A.要求创作时对自然事物发挥充分相象B.要求行文自然,形象描写“随物赋形”。 C.要求行文详略相辅相成D.创作时主客观相互融合的一种境界 2、李清照最著名的词论观点提出了所谓( B )。

A.“点石成金”法B.词“别是一家”说C.“夺胎换骨”法D.“温柔敦厚”说 3.元好问《诗论三十首》其四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是( D )。

A.批评陶渊明诗逃避现实,只愿做“羲皇上人” B.批评陶渊明诗只能从其豪华的诗句中见出他的真实感情 C.批评陶渊明诗只有少数诗句是自然清新的,其余多是华丽雕琢 D.认为陶诗天然浑朴,豪华落尽,真淳流露,自有自然清新之美

14

4. 谢榛的“情景”说是主张( A )。

A.情景交融,主客体之间达到完全的融合统一B.情为主,景为附庸,二者不能融合混淆,模糊不清。

C.诗的主题思想应以情景衬托显现D.先情后景,以情觅景 5.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论观点的提出者是( C )。 A.袁宗道 B.李贽 C.袁宏道 D.袁中道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孔子)又说:“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够了。”至于说言辞只是为了表达清楚意思,就怀疑是不必讲究文采了,这是完全(理解)错了。寻求(描写)事物的精妙之处,好像是想捉住风、逮住影子(那样难)。能够使这些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的人,那是千人万人中间也遇不到一人的,更何况能明白地用口说出、用笔写出的人呢?(能明白地用口说出、用笔写出)这才叫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言辞到了能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地步),那文采的用处是说不尽的。

2.这段文字说明了苏轼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此则是进一步阐述孔子的“辞达”说。因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后世遂有一般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的理论家就认为孔子反对用“文采”。而苏轼则认为要做到孔子的“辞达”,必须要用“文采”,非用“文采”必不能真正做到“辞达”。这无疑不仅阐述了苏轼认为的孔子“辞达”说的本义,而且确实是对“辞达”说理论内涵的新的规范和发展。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严羽《沧浪诗话》说:“孟襄阳(孟浩然)学力下韩退之(韩愈)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请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你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这段话是认为孟浩然的学力远比不上韩愈,但诗歌的水平则又高出韩愈,这是严羽的观点和认识,不见得是公论。但严羽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他的“以禅喻诗”的“妙悟”说。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而韩愈的诗

1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