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经济与贸易学院经济学系
学分:2.5 总学时:40(理论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课程类别:选修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负责人:孙春 霍灵知 谢洪军 课程编码: 基本面向:经济学系本科专业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务性密切结合的课程,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特点十分明显。通过讲授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区域经济问题和评判、制订区域发展规划或战略的能力。
课程性质:该课程系经济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课程目的和任务:
1.重点介绍区域经济研究中已在经济学界形成共识且被广泛应用的相关区域经济学概念、理论和模型,主要包括:区位理论、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效益及其评价等。
2.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并且能够较为熟练正确的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分析实际区域经济问题。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全面了解本课程的体系、结构,能从总体上把握本课程的内容;
2.牢固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学习掌握从经济实践中探索一般规律和理论概括的思维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1).宏观经济学:重点掌握国民收入决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等理论; (2). 微观经济学:重点掌握价格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和市场均衡及市场失灵。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无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区位理论、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区域间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效益及其评价构成等构成。
第一章 绪 论
(一) 区域经济学存在的客观基础
1、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区域的含义
3、区域的特征: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完整性。 4、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改革开放后我们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三)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学习区域经济学的意义
(四) 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生产力布局学的关系 2、与生产力经济学的关系 3、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4、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区划
(一) 经济区划 1、经济区 2、经济区划
3、中国经济区划类型 (二)中国经济开放地区 1、经济特区 2、保税区
第三章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城市的本质 1、城市的概念
2、城市的本质——聚集经济 3、城市的划分标准
(二)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 1、聚集功能 2、创新功能 3、辐射功能 4、协调功能
(三) 城乡联系和区域的形成 1、城乡联系的有关理论 2、城乡联系模式
3、城乡产业联系及其发展
(四) 城市体系和城乡联系网络结构:中心地理论 1、理论基础与假设 2、理论内容
3、中心地等级体系三原则 4、中心地理论作用和局限性 (五) 城镇体系 1、城镇体系概述 2、城镇规模体系
3、城镇空间体系
第四章 区域产业布局
(一) 产业布局的区位 1、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2、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机制 (二) 产业布局的指向 1、影响产业布局的因子 2、产业布局指向
(三) 产业合理规模与布局 1、企业的合理规模 2、地域的合理规模 3、产业合理规模
4、产业合理布局评价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
(一) 区域产业结构概述 1、区域产业结构 2、主导产业 3、非主导产业
(二) 产业主导性选择 1、主导产业的选择 2、非主导产业的选择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1、产业结构的演进
2、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四)产业结构的调整 1、产业结构问题
2、产业结构调整机制 3、产业结构调整导向 4、区域产业结构评价
第六章 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
(一) 区域经济关系与经济发展
1、区际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区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 (二) 区域差异和区域分工
1、区域差距是区域分工和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分工合作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 区域分工理论及区域分工的形式 1、区域分工理论
2、区域分工合作的形成机制 3、区域分工与合作的表现形式 (四) 区际贸易
1、区际贸易的涵义与分类 2、区域贸易的基本理论 3、区际贸易与区际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