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前景与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前景与策略

作者:陈 武 尧水根

来源:《老区建设》2008年第20期

[提要]本文重点阐述了目前国内水稻生产状况及产业化情况,分析了水稻产业化发展前景和有利条件,提出了今后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水稻产业化;前景;对策与建议

[作者简介]陈 武(1966-),男,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200)尧水根(1964-),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部编审。(江西南昌 330077)

一、我国水稻产业的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为解决农业深层次矛盾,促进市场与农业发展而探索出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在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生产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小、分散、形不成合力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此经营模式已难应付风云变幻的市场,因此一种新的经营方式——产业化经营应运而生。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中介组织为纽带,将产前、产中、产后(即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结为产业系统,形成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实现产供销或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机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与稻米消费国,全国有2/3的居民以大米为主食,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30%和40%。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水稻生产和科研成就巨大。20世纪前50年,我国水稻平均每hm2产量不足2000 kg,总产不足5000万t。但到了1997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增加到31733万hm2,增幅为23.3%,而每hm2产量从1990kg增加到6300kg,增加2.33倍,总产从4864万t增加到2.01亿t,增加3.1倍,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党中央一系列的扶农、支农、富农政策,调动了广大稻农的生产积极性,是靠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农田设施建设,同时科技进步也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南方稻田种植制度,经历了单季稻改双季稻,间作稻改连作稻,一熟稻改多熟稻制的变革,目前已形成了稳粮、增效,粮经饲肥结合、多熟多元结合的弹性种植制度。品种改良的成绩也很突出,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农家品种整理,评选推广优良品种,到60年代实施高秆品种改矮秆品种,70~80年代积极培育与推广杂交水稻,成绩斐然。每次改革,都促使产量上一个新台阶。进入90年代,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基础上,大力改善品质,发展优质稻和饲料稻的生产,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产业链。在栽培技术上,20世纪50年代总结推广过去模范的生产经验,60年代研究应用矮秆品种栽培技术,7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年代发展多熟制配套技术,80年代各地推广模式栽培,形成多种多样的各具特色的栽培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以机械化、抛秧、直播为代表的水稻轻简栽培技术迅速发展,对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单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长期的水稻栽培过程中,我国劳动人民不断摸索种稻经验,总结出了适合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生态和耕作类型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经过长期的精耕细作,种稻条件不断改善,使产量不断提高,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给我国稻作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但以往只注重产量上的增加,而不顾质量上的改善,导致优质米资源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优质米产业步履艰难,致使地区性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变成应有的经济区域优势。重产量轻质量的传统观念,把种植优质水稻当作解决卖粮难的一项权宜之计,未作一种产业和一个特色的区域性经济来考虑,因而使优质稻米的生产开发随着粮食的丰欠出现波动,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而影响开发技术的提高与突破,科技成果不能充分地转化成生产力,减缓了产业开发的步伐。

二、水稻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稻米是我国半数以上人口的主食,我国每年要消费稻米的数量为1.3亿t,并完全依靠自己生产,还略有出口(我国每年平均出口稻米75.9万t左右)。在国际市场上,稻米贸易量常年在2000万t以上,只占我国稻米消费量的15%左右,在这个市场上,只要稍增加一些购买量,就会使价格惊人的上涨,日本1993年因稻谷欠收,需增加进口200万t稻米,当时就使国际米市一反过去近20年持续下跌的局面,首次出现回升,多数米市涨幅在80%以上。稻米营养丰富、易消化、单产高、耐储藏、市场风险相对小,水稻的科技潜力大,我国的水稻单产比粮食作物高40%,要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高额的粮食产量,水稻仍是首选。世界稻米市场走势和我国稻米消费水平均表明,在我国搞水稻产业,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是人民生活的迫切需求和现实市场的需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已由单一的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的方向转变,即向高产、高效产业化方向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农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水稻产业,特别是有机水稻产业发展壮大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水稻产业已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开端,而且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二是水稻产业化开发,顺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三是水稻(有机、绿色)产业能较好的协调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等各方面的关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因而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四是水稻产业特别是有机水稻附加值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江西省山青水秀,生态条件优越,特别适合发展绿色稻米和有机稻米产业。

三、水稻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优化品种和提高品质是做强水稻产业的基础

按市场的需求和当地的生产特点,规划好食用、饲用、食品加工、工业用稻等专用品种的开发种植,明确目标、配套其专业技术。在品种应用推广上,根据品质、抗性、用途、产量、市场进行权衡选择,建立健全推荐淘汰机制,加强水稻品种的选育推广工作,适应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品种专用化的市场要求,加强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努力与市场对接,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努力向优质专用方向发展,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潜力,加速水稻产业化的进程。确保名牌的真实可信,并保证优质名牌产品及时有效的进入市场,实行优质优价的效益政策,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来体现优质优价。还要加强国际间的稻米交流与合作,充分了解国际行情,使中国稻米的品质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提高我国水稻产业的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手段。大力推广“一稻一名”、“一米一牌”的品牌战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品,严格品牌的管理制度,使其健康发展。 2.优化布局是发展水稻产业的关键

加强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地建立不同类型的生产基地(如江西省部分生态条件好的地方可建立有机稻米基地),启动中国有机稻米的生产试验试点工作,适应国际市场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对食用稻米优质安全性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当地资源为基础,建立专用米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应加强水稻科研机构改革、布局重组工作,以国家级水稻科研机构为龙头,在全国范围设立若干分支机构,形成我国水稻高科技创新紧密型团体,以利于重大科技攻关和取得更多的突破性成果,带动水稻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3.强化加工转化,延长水稻产业链条

在稻米的精深加工上,要把重点放在稻米的深度开发及多元应用即米制品的多级开发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上,尽快提升水稻产业的综合效益。改进稻米加工机械技术,提高加工工艺,降低消耗与损失,提高优等稻米产出率,探索科研、生产、加工、经营服务一体化的水稻生产与加工转化利益共同体,推动水稻产业的发展。

4.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制,保证水稻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水稻质检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质检机构在稻米产品上的质量监督、鉴定、评价作用,走“少、精、强”之路,避免行业交叉过多,专业不明、重复的不利局面,鼓励企业内部质量检测机构建设,把好稻制品的质量源头关。考虑与国际接轨及提高国际竞争力,国家需要尽快抓好有机稻米生产工程和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在现有稻米及制品质检机构工作基础上,增强稻米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认证职能。

5.强化信息服务是水稻产业发展的方向保障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