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简答题汇总(最全版)

②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③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④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⑤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44.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方面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力量,旧中国官僚资本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8:2,没收官僚资本,也就是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了。另一方面,装大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归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社会主义性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45.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主要思想。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如以农、轻、重 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 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 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201101

4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

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华民族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42.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代表人物。

一是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人物是李大钊,陈独秀。 二是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代表人物有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三是一部分是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以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为代表。 43.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阐述的中日之间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

敌 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这一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 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 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又将是属 于中国的。 44.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 平赎买的政策。其特点是, 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 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突出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45.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是非的主要标准。

即判断一切工作和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01104

41.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 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 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稳定和统一的领导核心。 42.中国工农红军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

从实际 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 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新中国经济工作方针是什么?

“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 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 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

系的有机统一。 45.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是什么?

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强国。

步骤是,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201107

41.洋务新政的主要内容。

一,兴办近代的企业,最早是军用工业,然后开始举办民用企业。 二,建立新式的海军,比如规模较大的北洋水师。 三,创办新式的学堂,派遣留学生。 42.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 敌我力量 悬殊;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 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主观原因: 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放弃了无产阶 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4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44.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新变化。

①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

②逐步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 ③这样的国际格局对抗战后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45.简述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

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是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了,管理能力增强了,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紧靠双手,一家一户的耕种,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两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集体经济。 201110

41.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它深受帝国,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 第二,它人数虽少,但是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

第三,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4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答:(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43.1911年保路风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911年清政府为凑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了川粤湘鄂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保路运动由此发生。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向请愿群众开枪,打死30多人,广大群众忍无可忍,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44.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中国人民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45.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是什么?

一个是劳动者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 一个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 201201

41.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它深受帝国,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 第二,它人数虽少,但是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

第三,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42.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第一枪

2)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3)它揭开了土地革命革命战争的序幕。

43.中共洛川会议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强调使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与国民 党政府包办的片面抗战相对立的。

2)指出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 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 众的生活.

44.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是什么 ①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②国民党统治集团从其根本阶级利益出发,坚持独裁统治,坚持内战方针,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使中国仍面临两种不同命运和不同前途的尖锐斗争。

③三种建国方案,即地主阶级与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 45.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1.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在政治建设上,大会要求,继续加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内的各民族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治。 2012.4

4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是什么?

答: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

1、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强调了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3、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了改善工农生活状况。

4、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 的共同纲领。

42.1927年建立的国民党南京政权实行独裁统治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2、为了镇压和消除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运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4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什么? 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44.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三反运动是指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2、五反运动是指建国初期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

45.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1.、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道路。 2.、提出用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 。 3、提出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4、确立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 。

5、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1、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 2、关系: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前提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47.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是什么? 答: 1、是理论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汲取众多发展理论精华、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发展论。

2、是实践意义。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在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全面回顾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发展历程、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源的理论。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又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

3、是政治意义。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确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确定为统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的方针,这使得全党、全国人民在工作方针上形成了一致,从而有利于我们在政治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民主集中。

4、是经济意义。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

政策保障。同时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好字当头”,又为我国经济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提供了机遇。

5、是社会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发展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内的去全面发展,是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有利于形成自然、人和社会的良性、协调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6、是人文意义。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推动人的最终发展、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坚持发展为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体现了人文精神。

7、是国际意义。发展问题是全球问题,中国的发展既是中国内部的事,也是全球的事。中国的发展,一方面直接解决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问题,构成了全球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还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保障。

8、是创新意义。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所实践的不同于先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发展道路的创新,这一创新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都有众多的借鉴意义,当然,这一创新也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全球的发展。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