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环状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

实验六 环状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

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多种方法测量,例如最大气泡压法、毛细管法、拉脱法等,采用仪器有朱里氏秤、读数显微镜、测高仪、热敏传感器、扭力计等,然本实验采用拉脱法测定水的表面张力系数,方法为粘附于环上的液膜即将被撕裂之前,可用扭力计测量液膜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可根据环的直径及扭力计测得撕破膜所需的扭力计算得到。掌握扭力计的调整和使用方法是本实验的目的之一。

【实验目的】

1.了解液体表面的性质

2.了解用扭力计测定表面张力系数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测定水的表面张力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实验原理】

液体表面张力产生于表面分子之间的互相作用(不同于液体内部)。众所周知,分子的作用力是由引力与斥力两部分组成,二者均是短程力。引力作用距离约为分子直径的几倍,而斥力起作用的距离更短,仅在分子相接触时才起作用,处于液体表层以下的分子由于受到各方面来的引力与斥力,总体呈相互抵消的态势,因而对外表现出总合力为零,但靠近液体表面的分子,则受到的合力不为零。而越接近表层,则表现得越为明显,于是在液体表层形成一个分子引力场,使表面分子有进入液内部的收缩趋势,这就是表面张力,如图(1)所示,如果在液体表面设有一条分界线A、B,分液体表面为N、M两部分。这两部分表面层中的分子存在相互作用引力f1和f2,这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垂直于分界线A、B,并沿液体表面分别作用在表面层相互接触部分。这一对力称为液体表面张力,它正比于表面分界的长度。即

F???l (1)

其中l为AB直线长度,F为l两侧的拉力, ?为表面张力系数,单位是N

或dinN , f1 M 图(1)

A

mcm它的大小与液体的成分,纯度以及温度有关。

温度升高时?值减少。 B 由于本实验采用环状法测量,则力的分析如下。

f2设有内半径为r的圆环,浸没于盛水的容器之中,上部用线连接扭力计,采用虹吸原理慢慢吸出水,则圆环逐渐暴露出水面,如图(2)所示,沿环周长任意取一小段dl,在忽略浮力的情况下,受力情况有如图(3)

dF?dm?g?2df?cos? (2)

因为?角很小,cos??1,则如图(2)

dF?dm?g?2df

35

df???dl,因此整个圆环受力

F??d?mg??2df?mg?2??d?l (3)

?dl?2?r (4)

忽略圆环厚度,则 F?mg???4?r 则:

图2

??F?mg (5) 4?r因为实验采用的环具底部很尖,被它排出的液体的重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测得表面张力不要修正。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实验前用酒精仔细地擦去测量环上的油脂,再经蒸馏水漂洗,最后吹干。用丝线将环系在扭力测力计的左臂上。

将扭力测力计读数盘上的读数设定为0,并调节读数盘后面的旋钮,使测力计的力臂位于两个标记之间的白色区域内,这样便对环的自身重量进行了补偿。

将被测液体小心地倒入干净的、容量900ml的烧杯内并将环完全浸没。在实验过程中液体用加热器加热并不断用磁力搅拌器搅拌。一

图3

旦当温度差不多升至设定温度的,马上停止加热并使温度恒定(利用加热器上的残余热量)。当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关掉搅拌器以使液体静止下来。然后,通过一根插在液体里的管子(虹

吸管)让液体慢慢的从置于磁力搅拌

自身重量补偿钮 器上的大烧杯流到另一个置于磁力

扭力计读数盘 搅拌器旁边的小烧杯里(如图4,小烧杯的位置比大烧杯低)。为达到这一目的,只要打开连接在虹吸管上的单通旋塞阀,然后在橡皮管的液体流出的一端用过滤泵吸一下即可。在液体通过虹吸管流出时即开始测量,此时不断调整扭力测力计,使得测力计的力臂始终位于两个标记之间的白色区域内。当来自环上的液体膜被撕破时即停止测量,同时读取扭力测力计上的最后一组读数以及此时的液体温度值。在整个测量过程中,要确保仪器不受震动。

测量完某一温度下的实验数据后,将收集在小烧杯内的液体倒回到

虹吸单通阀

加热器

图4

36

置于磁力搅拌器上的大烧杯里。然后,参照上述步骤,测量另一温度下的实验值。这样,从20℃开始一直到90℃为止,每隔10℃测一组实验数据。 t℃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 数据,环直径,2r?19.65mm

环质量 0.838g 注意:(1)清洁容器及圆环。

(2)加热器温度很高,不必要的烫伤。 (3)减少震动。

【思考题】

(1)将圆环上提水膜即将破裂时,F?mg?f成立,若过早读数,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2)圆环或玻璃容器不清洁,?会有什么变化?

37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