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原则、技巧。
、初步理解文言材料,读懂文意,正确给文段断句. 、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 在我们学习的古文《师说》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由此可见,古人学习断句是多么的重要。
曾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 ”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 ” 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教书先生是怎么断的?
二、基本知识积累。
熟知文言文断句流程和标志
(一)文言实词标志: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等。名词一般为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其前后往往要断开。
.代词——常见代词分类列表如下: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 第三人称:之、其、彼
无指代词:或、莫
疑问代词: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 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 (二)文言虚词标志:
文言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把握文言虚词的使用位置是断句的关键。可作断句标志词的常见文言虚词列表如下:
.对话、引文标志:曰、云、言、谓——其后一般断开。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句末语气词: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常居句末,其后一般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复句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断开。
.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 (三)特殊句式标志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 .判断句式: “……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
.固定句式: “如……何” “况……乎” “何(以)……为”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
时,抑亦人谋也) “亦……邪”(孺子亦应天象邪)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三、高考例题讲解。
.(年广东)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答案: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翻译:罗提督做游击官后,就派人寻访他的妻子,用重金将妻子赎回,还像当初那样做夫妻,报答妻子当年卖身救自己的恩情。这事不值得效法,然而拿这与年轻时共同经历艰苦、富贵后厌恶嫌弃糟糠之妻的人比较,这当中的重情与薄情的差别几乎不能用里来计算。罗提督天生豪杰,光明磊落,怎么能用道学家的法则来衡量呢?
.[?全国新课标卷Ⅰ]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答案]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蔡翛不听。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在蕲州安置。
四、方法探究。
例:沛 公 北 向 坐 张 良 西 向 侍 范 增 数 目 项 王 举 所 佩 玉 玦 以 示 之 者三 项 .........王 默 然 不 应 范 增 起 出 召 项 庄 谓 曰 君 王 为 人 不 忍 若 入 前 为寿 寿 毕 请 以 .......剑 舞 因 击 沛 公 于 坐 杀 之 不 者 若 属 皆 且 为 所 虏 庄 则 入 为 寿 寿 毕 曰 君 王 ........与 沛 公 饮 军 中 无 以 为 乐 请 以 剑 舞 项 王 曰 诺 项 庄 拔 剑 起 舞 项 伯 亦 拔 剑 ......起 舞 常 以 身 翼 蔽 沛 公 庄 不 得 击 ...
答案: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规律总结(一):找名代词,理清文段内容。文言文中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实战演练一:
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答案: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翻译:汉六年(前)正月,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
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规律总结(二):抓标志,定句间关系。 .句首的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唯、且夫、若夫、今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于是、然而、无论、至若、岂、岂非、是以、继而、已而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是时”、“昔者”、“乃今”、“有顷”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句末标志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末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耳、兮、而已……
一般情况下,这些语气词的后面可以断开。
.对话标志词
对话、引语常用“曰”、“谓”、“云”、“言”等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在其后断开。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回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等为标志,而把主语省略。因而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准确断句。
例:《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实战演练二:
例题:上尝从容与(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答案:上尝从容与(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例题: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例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规律总结(三):看修辞和结构,定前后句联系。古人行文同样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也能较好地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