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名词解释大全

题为“家庭观念的发展”,讨论了血婚、伙婚、偶婚、父权制和专偶制的结构、功能及发展,探讨了人类家庭、婚姻的历史、第四篇题为“财产观念的发展”,主要讨论了几种继承法,论证了财产制度是由公有财产制向私有财产制转变的进化过程。本书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影响很大,是马克思摘录的四本人类学著作之一。

社会网络:社会学、人类学的应用术语。指一个人同其他人形成的所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人际交往关系。通过对社会网络的分析,可以超越制度分析的静态结构,而把握社会的动态结构。因而,社会网络的分析,适于塑模动态的社会关系模式。社会网络的分析重点考察的不是个别人或个别群体,而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从个人活动延伸展开,去追溯其全面的社会互动关系,通过对人际交往方式、行为、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去了解和解释诸如城市这样的实体是如何发挥功能的。

社会结构: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强调功能的同时,重视社会结构的研究。认为社会结构是指一个文化统一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是由制度支配的。所谓制度是指某些原则、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关于社会生活的行为模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动的,但是社会结构的形式却是相对稳定的。他进一步将社会结构定义为“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立的行为规范或模式规定或支配的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

社会集团: 简称社团,是指一群人基于共同利益目标,在一定的时期之内,以有连续性的、可以预期的方式发生联系而结成的集体。

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是“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它“既指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对其成员行为的指导、约束或制裁,也指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相互批评”。

内在控制:个体受到社会文化濡化影响而建立起来的控制。

内部控制,即社会通过各种影响在其成员内心建立起控制机制。前工业化的土著社会及宗教意识浓厚的社会“最有成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性控制。”

外在控制:依靠外在于社会个体的力量而建立起来的如制裁、赏罚,来促进社会正常和一致。既有正式的(法律),也有非正式的(闲话、习俗、)。 外部控制:通过外在的力量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

乱伦禁忌:是指禁止在某些有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发生婚配行为。禁止亲属之间发生性关系的文化准则。

乱伦禁忌:乱伦禁忌:是对社会习俗或文化制度所规定的某些亲属之间的性关系或婚姻关系

- 21 -

的禁忌。主要表现为母子、父女以及亲兄弟姐妹之间发生性关系或发生婚配关系。 宗教仪式:是宗教信众自己或通过宗教师以高度程式化的方式与超自然力量进行联系、沟通的行为模式。

人生仪礼是指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生命仪式:是指与个人的生活周期阶段相对应的过渡仪式,主要包括:诞生仪式、青春期仪式(成年、婚姻)和死亡仪式

强化仪式:是指强化共同体既已存在的秩序和价值观等,主要是指群体生命或生活危机时刻举行的仪式。

过渡礼仪:个人在一个社会结构中的设分、地位的转变,如出生,成年,婚姻,死亡等相关的一系列仪式。一个人从生命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随着角色和身份的改变,也获得了新的权利和义务。与此相关的各种过渡礼仪,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如有关死亡的礼仪意义在于超渡死者,或希望死者再生,以新的身份和职责再回到现实世界,或希望死者顺利到达彼岸,进入祖先的社会中去。

社会控制:政治组织的主要功能,是社会存在的条件。政治组织通过这种控制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社会动乱;另一方面,集权政治不仅没有达到社会控制的功能,反而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秩序。

社会性别:不同文化赋予男女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为准则、表现形式及象征意义等。 自然选择:简单地说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的特征,抛弃不太适用的特征的过程。两个重要的基本点:1.所谓特征不是个别的而是群体的有利特征;2.特征并不是天生的“优越”,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境改变,那些有利的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主位观点:将焦点放在当地人的解释方式以及重要意义的判断标准。 客位观点:强调研究者的解释方式、概念范畴以及判断重要性的标准。

主位研究: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的范式的束缚,抛弃文化本位的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的现象。

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人的行为和事物。人类学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归纳所获的资料。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的、或不适宜的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和评价。

主位和客位:主位指被调查者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客位指人类学调 查者等外来者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主位研究强调的是从文化内在的角度

- 22 -

分析、理解事件;客位研究强调文化外部的立场和解释

种族主义:是一种认为基于遗传的体质特征与人类各种族的个性、智力和道德发展能力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机种族差异决定了人类群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不同的思想。表现:种族隔离、种族灭绝、种族歧视。

复合家庭:以一个共同的配偶,父亲或者是母亲为主线把数个核心家庭连接起来的家庭集合体

核心家庭:由一个男性、一个女性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形式,家庭中以夫妻关系为组织核心。 亲属关系:是指人们通过婚姻和家庭而结成的相互关系。

集约农业(精耕):同一土地面积投入更多生产资料和劳动,以提高单位的产量,从而增加产量。

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或集体观念,由杜尔干提出,是指由某一特定的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共同信仰和感觉,是社会强加于个人的观念,不是人从直接的经验中取得的。

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平权法案究其根源是美国最高法院始于19世纪中叶在有关人种问题的司法判决中,依据宪法的平等保障原则来保护黑色人种公民的权利的行为。评价平权法案的合宪性具有三条标准:合理的基础(为避免立法的恣意违宪);观点中立;审查严格。

功能主义:英国功能主义发展了人类学调查方法和叙述手段,推动人类学进入现实主义时代,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功能学派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鼎盛于30年代至50年代,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与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民》标志着功能学派形成。功能论内部的两个主要阵营是:马林诺斯基的文化功能论、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

生计方式:指的是各个人类群体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所采取的整套的谋生手段 一般互惠:指不计算交换物品价值,也不指明回报时间的互惠式交换。 平衡互惠:指在预定时期可获回报价值相等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 负性互惠:指期望从对方获得价值高于自己付出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 互惠交易:也称互酬,意为在亲属和朋友间的互相“赠予”的义务行为 。 这种“赠与”是广义上的,并非仅限于财产或服务方面,而指的是一种互助互利 关系。

市场交换:通过公认的交换媒介按照供求关系而进行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 亲属称谓: 是用来标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术语或名称。

- 23 -

泛灵信仰 (Animism):也称“万物有灵观”,是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之前,先有泛灵的观念,即人们从对影子、水中的映像、回声、呼吸、睡眠,尤其是梦境等现象的感受,觉得在入的物质身体内有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使人具有生命。当这种东西离开身体不再复返时,身体便丧失了活动和生长的能力,呼吸也随之停止。这种东西就是“灵魂”。他认为原始人由己及物,推论出一切具有生长或活动现象的东西,如动物、植物、河流、日、月等,以至凡可出现于梦境中的任何东西,都具有“灵魂”,这就是泛灵信仰。

泛生信仰(Animatism):美国人类学家马雷特(Robert Ranuwh Marett)继承了泰勒的宗教进化观,但认为泰勒所说的泛灵信仰并不是人类宗教信仰最早的形式,在此之前应有一个以非人格化的超自然力为主的阶段。这种非人格化超自然力的信仰就是“泛生信仰”。泛生信仰,也称为“前万物有灵观”或“物活论”。

文化人类学:霍尔姆斯1901年在《美国国立博物馆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一术语,指代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文化与人格理论、结构理论、文化唯物论、象征理论、解释理论、实践理论、反思人类学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一般通过田野工作和撰写民族志的方法获得资料与结论。

体质人类学:“自然人类学”、“生物人类学”,人类学主主要分支之一。研究人类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形成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人类体质特征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学科。发展分3阶段:1,17世纪-18世纪中叶,经验论代替唯物论,科学的努力产生了新知识和了解自然界的新方法,人们开始去了解人类体质的奥妙。2,《物种起源》发表-1900年,以介绍一种进化观念为标志,开始有了名副其实的体质人类学。尚处于形成阶段,但为人类学家研究人类的进化打下了基础。3,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二战,是体质人类学迅速发展时期。传统的体质人类学分为:古人类学,人种学,人类化石学,灵长目学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体质人类学不断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增加新内容,并产生边缘学科:营养人类学,优生学,人类生态学等。这些分支都是由于当前社会需要及学科的发展而出现的,并朝着接近真正的人类体质问题的方向发展,同时,使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重新综合,去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和

- 24 -

行为问题,包括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现代体质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体质人类学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研究人类进化与演化过程及现代人类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关系。

政治人类学:以文化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的文化人类学分支学科。由《非洲的政治制度》开辟其研究领域。至50年代中期,研究重点在各种简单和传统社会中的政治体系进行分类,并对各种政治结构静态分析。50年代后,渗透影响既有的政治理论。现代政治人类学主要内容是:通过回溯性分析和参与观察各种文化政治现象,重新确定政治的性质和范围;2,阐述政治和血缘亲属之间的关系;3,对各种政治系统进行分类,建立政治组织的比较类型;4,研究政治系统的演变过程;5,研究巫术符号,宗教等操作与政治权利的关系;6,对前工业社会政治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描述性研究;7,研究前工业社会或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过程;8,对有关工业化国家中正式的政治机构进行研究;9,研究政治形象和政治象征的演变和作用。目前的挑战:1,把各种形式孤立的研究结合起来,使其更有理论意义;2,是自身的概念和范畴更加完善。

考古人类学: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古代人类文化的人类学分支。其研究方法和内容是:1,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进行田野工作,建立起遗存的文化位置,并运用大量的自然科学手段进行遗存的性质和年代分析,建立起系统的田野资料。2,聚落形态考古研究,试图从考古器物志走向人类学,研究一寸所反映的社会组织关系、人类行为和生态系统,为考古中的社会人类学研究。3,文化变迁的研究,对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动因进行探讨,建立起变迁模式,是新进化论在考古中的运用,同时又以其独特的时间深度对人类学有所贡献、并为社会科学一般规律的研究作出贡献。

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它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

语言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工具又是一种文化实践,它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今日语言人类学可以认为始于美国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研究,博厄斯《美国印第安人语言手册》称为“近乎于一部现代美国语言人类学的奠基作品”;萨皮尔、沃尔夫提出了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又称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决定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和感觉。语言人类学研究的两大传统流派是话语分析和话语交际民族志。 应用人类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领域。有人认为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人则认为它只是人类学的应用研究。一般说来,应用人类学是指在承认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认识和知识应用于改善人类社会现状和促进人类社会

- 25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