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运动:利用宗教形式有组织、有意识地试图复兴或更新原有文化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总称。复兴运动是在殖民主义压迫下所产生的剧烈文化冲突中出现的一种运动。其大多数都利用各种宗教形式加以发动和组织,如救世主运动、本土主义运动等。由于他们的目的都在于反对外来殖民主义统治,因为往往成为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种方式。
濡化:亦称做“文化熏染”。指一个人一生获得的文化教养的过程。创造这一术语的是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他认为濡化贯穿一。个人的始终,是在一种特定文化所认可的限度内运作的复杂过程。它始于一个人的婴儿期,通过学习诸如吃饭、穿衣、睡觉、讲话、嬉戏等的习惯,形成各种行为模式,并一直保持下去而在少年和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学习社会规范,人士所处的角色和社会地位,接受职业训练等,因为它包括了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在内。进入成年期以后,则表现为对新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有意识的接受或抵制,同时也承担着教化下一代的任务,因为,孩提时代的濡化是一种有利于文化巩固的和稳定的机制,而成年人的濡化则对文化的传承、延续发展或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化模式:①指一个文化中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按一定内部关系构成的协调一致的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成员所普遍接受,因而也是一种长期存在比较稳定的文化结构。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把文化模式看成是一个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的思想和行为的整体。她认为,这种模式是人类在可能的范围里,选择那些人们乐于接受的行为,而排斥与此相反行为的结果。克鲁伯曾把文化模式分成四种类型:1,普同模式,即所有的文化共同具有的特点;2,系统模式,即由文化元素构成的系统或复合体,因其效用已得到证明而趋于持久稳定;3,基本模式或全文化模式,这是一种文化的根本;4,风俗模式,即一种能使文化目标得以达成的方法或态度。②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学术论著之一。作者在书中运用比较方法描述了几个不同精神面貌的民族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生,死青春期,婚姻方式)。认为每个文化都有其各自的文化模式,很难以这一文化的价值观去评价另一种文化。因为人类的行为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而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在这无穷的可能性中,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这种选择出来的社会价值,行为目标,通过整合贯穿到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就构成了各异的行为模式,形成了各类文化的多样性。在该书中,作者还着重强调不论是人的本性还是群体行为都是由文化塑模成的观点。因而,该书成了“集体心理学”的开端,并对文化与人格的研究有着强烈的影响。尽管曾有许多人批评此书有过强的心理学倾向。认为书中概括的文化模式是理想模式等等,但到目前为止,它仍是人类学“根据各种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而开拓视野的入门书”。
- 36 -
应用人类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领域。有人认为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人则认为它只是人类学的应用研究。一般说来,应用人类学是指在承认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认识和知识应用于改善人类社会现状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应用人类学由美国人类学家布林顿首次提出。它的研究起始很早,泰勒认为人类学是门决策的科学,应用来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英国人类学家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尝试是在南非战争之后,当时皇家人类学院建议把不同的南非各部落的法律和习惯记录下来,以便为制定开明的管理政策打下基础。摩尔根在研究易洛魁文化的同时,也曾为该民族做了些贡献。20世纪20年代,随着诺斯基与布朗的提倡和实践,应用人类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发展由为迅速。人类学家或从事殖民地官员的训练,使他们在今后的管理中,尊重当地社会,渐少由于无知造成的无益、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或作为官方人类学家,直接从事一些殖民地、托管地的行政管理工作,如制定能接受的法律;或从事土著民族的教育工作,培养殖民地简介统治的人才,使他们适应殖民地造成的现实。二战期间,应用人类学扩展至国民性的研究。不少学者参加对敌国国情的研究,运用人格与文化理论、文化模式理论对日本等研究,为本国政府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过去与殖民主义有密切联系的人类学家不受欢迎,人类传统研究的领地缩小,迫使人类学家回到自己的文化中从事研究。加上战后人类学家增加,使原先纯学术的研究无法满足需要。因此他们投身于应用研究来,应用人类学开始蓬勃发展。此外,独立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发展遇到的矛盾与阵痛,也逐渐认识到应用人类学的重要性,应用人类学在这些国家也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应用人类学涉及人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发展、社区发展、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的改善等方面都有研究,并逐渐形成专门的分支,如都市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医药人类学,发展人类学等,并还在不断壮大队伍,扩充研究范围。
维克斯计划:亦称“康奈尔秘鲁计划”有人类学家指导并实施的拉丁美洲农村社会变革计划。秘鲁的维克斯庄园为秘鲁公共福利部所有,其缴纳的税收是给国家救济用的。其经营方式是个人或公司在拍卖会上承租庄园及庄园所属的印第安克丘亚人佃农,承租额作为税收收缴公共福利部。承租人对佃农有类似封建领主对农奴的特权,不仅可以驱使佃农在最好土地上从事商业化经营为承租者获利,而且佃农的家属也必须为承租者负责劳务工作,在这样的前提下,佃农才租到贫瘠的土地以维持生活。1952年,原承租维克斯庄园的公司倒闭,租期还剩半年。此时,曾在维克斯河谷从事田野工作的康奈尔大学人类学家艾伦·霍姆伯格等建议康奈尔大学加以转租,以推行一项大胆的社会变迁计划。在美国政府的干预和秘鲁政府协助
- 37 -
下,康奈尔大学战胜了秘鲁地主与权势阶级的反对与干扰,租下了维克斯庄园。在承租期间,人类学家既充当印第安佃农的保护人,又作为社会变迁的指导者,他们取消了无偿劳动,把庄园耕作得来的钱用以改善社区条件,并引导维克斯印第安佃农组成一个由选举长生的委员会,独立自主的处理庄园的内外事务,并引进许多新的社会革新项目,如农业技术援助,教育等,从而逐渐使维克斯印第安佃农获得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学会了自己制定管理社区的政策等。5年后,康奈尔大学鼓励佃农向社会福利部买下庄园。在美国和秘鲁知识分子的政治压力下,经过5年的斗争,1962年,佃农终于摆脱该地区权势阶级的阻挠,买下了庄园,从而以赎买的手段获得了解放。因此,维克斯计划是西方应用人类学家成功的促使一个社区向预期方向发生社会变迁的典型事例。
入赘:指男子出嫁到女家的婚俗。赘婿多为贫家之地,入赘后需该从妻姓,所生子女也从母姓。在中国的宗法社会中,赘婿招人歧视,社会地位极低。我国现在社会提倡的男到女家,与旧时的入赘有原则性的区别。
民族自我中心偏见:亦称“民族中心主义”。指以自己的群体为中心,并根据这个中心的价值观来衡量和判断其他一切事物这样一种偏见。该术语由萨姆纳在《民风》首创。赫斯科维茨认为,民族自我中心偏见是固执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贬斥所有其他生活方式的观点。另有一些人类学家,如比德尼曾指出,民族自我中心偏见有不怀好意者和敦厚者两种,前者相信有客观的绝对的价值并由此产生对异己群体的行为标准的敌视;敦厚者则偏爱自己的价值体系,此类民族自我中心偏见大多为进步文化的产物。美国《国际百科全书》认为,民族中心主义通常指抬高本社会在一切相关社会中的地位,有时也可用来指代同一社会中一种比其他诸群,(城市,地区,宗教团体,民族集团等)优越的观念,在复杂社会中,民族中心主义往往和各种政治信念、宗教旨意、集团意识、种族意识等结合一起而很难分辨出来。因此,评价民族自我中心偏见积极或消极的意义应从具体的情况出发,避免武断下结论。 祖先崇拜:指建立在鬼魂信仰的基础上,以虚构或实在的血缘祖先为崇拜对象的信仰形态。在中国,它是子孙表现对祖先尽孝的一种信仰和行为,其具体表现为祭祖。祖先崇拜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功用。美籍华人学者许亮光指出,再传统的中国,祖先崇拜具有巩固家庭制度的功能,它为后者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而在西非的达荷美,祖先崇拜也与政治结构有关。
习惯法:指民间不成文法。是一种以先例为基础而获得合法地位并具有法律效用的社会规范。通常表现在社会风俗习惯中,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两性关系、复仇义务、财产继承方面起着规范作用。它具有裁决争讼的程序及惩戒犯罪的措施,并世代相传。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
- 38 -
是当时的和先进的某些部落社会实行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进入阶级社会后,尽管有了成文法,它仍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并起作用。
人科:灵长目的一种。包括第四纪早期到现代的各阶段人类。最初的猿人骨骸曾在印度尼西亚爪哇、中国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和云南元谋、德国海德堡、坦桑尼亚及阿尔及利亚等地发现,经旧石器时代的大部分时间,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现代的体质类型。从晚期智人出现以后虽然经历了4万年,但人类体质类型无显著变化,并不形成新种,其原因为人类社会发展与动物进化有着本质的差别。近年来,由于发现南方古猿的一些进步类型已经能够制造工具,因此有人认为人科应该包括南方古猿亚科和人亚科,并主张将人的起源时间提前到第三纪。
整体观:人类学研究中所遵循的把一个文化视为一个整体的观点。它强调研究每一文化元素时,都应将其置于整个文化框架中,探讨它与其他文化元素以及各种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建立一种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以此为原则作为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显著特征。今天,人类学的信息积累已经非常丰富,人类学家逐渐脱离“大而全”的全面研究,更倾向于对某个课题或地区做专门的研究,然而把许多不同的专门研究汇集起来,用整体观考虑文化的整体性问题的研究方法仍然保持不变。因而,现代人类学往往要求,即便在做某一专题的研究时,也必须注意到该专题与文化中其他因素的有机联系。
都市人类学:人类学分支学科之一。是一种以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分析都市及都是社区的演变规律,结构,类型,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以及都是病态 及其解决方法等问题的学科。都是人类学始于二战前,有林德夫妇的“中镇研究”和沃纳的杨基城研究。二战后,由于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解放,人类学过去习惯研究的部落社会渐少;由于逐渐认识到以研究人类的普遍性问题为宗旨的人类学不应忽视人类生活的城市生活。于是更多的人类学家投入到都是研究中,都是人类学慢慢形成。在美国,1979成立的都是人类学学会,出版定期刊物《比较都市研究》,促进其研究,反映其成果。都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比较方法。即通过泛文化的比较,以研究城市结构的各种类型、各种都市化进程的异同,或者把普通的东西与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所具有的具体特征加以区别。2,历史的方法。通过统一文化背景或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的历时性追踪比较,探索各种类型的城市的演变规律。在获得关于城市的系统信息的过程中,都是人类学使用了多种技术:1,参与观察。即进入城市或城市的某一社区,与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以获取关于生活的第一手资料。2,人口统计学分布。利用有关统计资料来了解城市人口的一般特征、变动情况及都市化情况。3,文献分析。通过对历史材料,事迹或其他与城市有关的文字资料的
- 39 -
分析,获得对城市的历史的认识。4,考古发掘与调查。这是对那些没有或很少有文字材料记录的城市进行历时性研究时所采用的专门方法。5,调查分析。即通过问卷,访问谈话,调查会等手段,以把握某种特殊的信念或行为,如政治态度和特定族群的信仰问题。 考古人类学: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古代人类文化的人类学分支。其研究方法和内容是:1,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进行田野工作,建立起遗存的文化位置,并运用大量的自然科学手段进行遗存的性质和年代分析,建立起系统的田野资料。2,聚落形态考古研究,试图从考古器物志走向人类学,研究一寸所反映的社会组织关系、人类行为和生态系统,为考古中的社会人类学研究。3,文化变迁的研究,对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动因进行探讨,建立起变迁模式,是新进化论在考古中的运用,同时又以其独特的时间深度对人类学有所贡献、并为社会科学一般规律的研究作出贡献。
功能论:文化人类学流派之一。一强调研究文化现象的功能,或强调用功能的眼光来解释文化现象而得名。1922年,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探险队》和拉德克里夫-布朗《安达曼岛人》的出版为标志。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文化是一个整体,是由各种文化元素所具有的功能整合为一体的;一切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作用。他们一致认为,功能是满足需要,但对功能满足何种需要有着不同的解释。马林诺斯基认为,功能是满足人类生理上的基本需要以及派生的各种社会需要。而布朗则认为,功能满足了社会稳定运作和延续的需要。在研究方法方面,都注重实地调查,强调参与观察,力图从实际中归结出理论和验证理论。他们都强调用功能的观点去分析文化现象,看这些文化现象在整体文化内占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以何种方式与周围物质环境联系。二战前,功能学派对世界人类学和社会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并促使了美国社会学结构功能学派的形成。具体内容为:1,功能差异比较通过对文化事实间功能差异的比较,界定各个文化事实的价值、意义及特点。2,功能的统一或连续比较分析。通过把文化事实的功能看作是统一的或连续的,从而将各文化事实链构成以网络整体,进而论证文化事实的一体性,一般本质和对社会的功能和价值。随着马布的去世,功能学派影响力逐渐减弱。代表作:马《西太平洋上的探险队》、《野蛮社会的性与抑制》、《科学的文化理论》、《文化变迁的动力》,布《安达曼岛人》、《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社会人类学方法》,弗思《新西兰毛利人的原始经济》、《人文类型》、《人与文化》、《经济人类学论丛》等。
体质人类学: “自然人类学”、“生物人类学”,人类学主主要分支之一。研究人类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形成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人类体质特征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学科。发展分3阶段:1,17世纪-18世纪中叶,
-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