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行业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汽修行业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作者:陕西金穗国际汽车学院院长 何剑

1、汽车维修行业经营和销售模式分析 (1)“四位一体”和“连锁经营”

“四位一体”和“连锁经营”,是目前国际汽车售后市场的两大经营模式。 “四位一体”即目前已传人中国的“4S”形式,目前国内主要的轿车生产企业基本都采取这种方式,这种模式源于欧洲,即整车销售、配件供应、维修服务和信息反馈。欧洲在汽车保有结构方面的特点是车型集中,每种车型有较大的保有量,故“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连锁经营模式,最近20多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连锁方式如同人们熟知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它整合了各品牌汽车维修保养的资源,打破纵向垄断,在价格服务透明化的基础上。提供汽车保养、维修、快修、美容和汽保供应一条龙服务,车主可以一站式解决问题。 (2)“特约服务站”

“特约维修站”须得到厂家授杈,它们只负责绐特定品牌的汽车提供服务,维修中使用的专用维修设备大多由该品牌汽车制造商提供,零部件也都是原厂件。由于特约维修店垄断了新车保修业务,每一家维修店的客户因此也是相对稳定的。这类模式虽然有比较固定的客户,但是同时也降低了新客户的增长率,其客户的增长与生产厂家的销售量是成正比的。随着这类经营模式的增多,势必导致客户的减少和激烈的竞争,同时现在国内的大部分车主在驾车过了厂商承诺的保养期后,多数不会再到指定的服务站进行维护,这也造成了客户的相对流失。

(3)“独立经营”

以前的汽车维修基本都采用这种模式,随着市场的竞争。部分独立经营的维修厂发展成为品牌4S店,部分维修厂被厂商授杈成为品牌特约维修店,也有相当一部分坚持独立经营的特点,坚持多品牌经营,而且取得比较好的业绩。与前两种模式相比,他们往往具有一些特色的优势,可能是维修技术、客户服务或者价格等方面。同时这种模式有其灵活、易于管理等优点,虽然面对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强,还是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如果失去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这种经营模式在以后的竞争中将会处于不利地位。 二、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的基本问题

中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代的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与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行业属性定位上认识不到位。服务水平较低 车辆的社会化和私家车的大量发展,使汽车维修业走向社会化,并促使汽车维修业从产品型行业向服务型行业过渡。但是汽车维修行业按传统的为运输生产服务的观念仍永有完全的转变,为普通百姓服务的意识尚需提高,个性化的定制式服务、关联化的一站式服务机制尚未形成,行业的信息反馈机制、投诉调查处理机制还不十分完善。 2、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由于执法监督不到位,市场准入把关不严,致使无证修车、不规范的路边店、占道修车等现象屡禁不止。街边店作业环境脏、乱、差,*扰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整个行业在社会上的整体形象。

3、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行业的信誉度较差

维修技术与飞速发展的汽车自身技术存在较大差巨,加之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均偏低,造成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困难,影响了传统的经验维修方式向新的诊断、换件为主的维修方式的顺利过渡,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使用假冒伪劣汽车配件等问题依然存在,使社会上普遍存在用户修车不放心,怕骗、怕宰的现象,行业在社会上的诚信度还不够高。 4、乱收费问题存在

一些汽车维修企业还存在配件乱加价、乱收费以及增加作业项目多收费等问题,收费不透明和收费的事先沟通机制不完善。 5、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水平低

根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对831户企业的40834名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情况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从业人员总体中,从事汽车维修的技术工人(主要是机修,电工,钣金,漆工等工种)为25874人,占63.4%;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的有10699人,占26.2%;在从事汽车维修的技术工人总体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S%: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者占51,S%: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在技术工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将近4成,而经过专业学习的大专以上的仅占1成,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低,造成了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低,使汽车维修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汽车维修行业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车辆的社会化、私有化,汽车维修市场出现了大变化,特别是交通主管部门对汽车维修市场加强管理后,汽车维修行业面临一些新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维修需求增幅明显

近几年汽车市场发展很快,汽车保有量直线上升,尤其是私人汽车所占比例迅速提高。2004年,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365万辆,其中小轿车已超过500万辆。汽车保有量增长特别是私人轿车保有量高速增长对机动车维修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有关部门预测,至2010年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将到2000万辆,汽车进人家庭步伐加快,维修服务成为社会焦点,维修行业面临新的挑战。

2、汽车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维修作业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随着汽车技术含量的增加,机动车维修由机械修理为主稍带一些简单电路检修的传统方式,逐步转向依靠电子设备和信息数据进行诊断与维修。许多汽车维修设备生产厂家推出最新的专用检测设备和仪器,为机动车维修行业注入了高科技成分。有了这些专用的检测仪,就可以方便地探明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准确判断故障所在,为快速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维修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交通主管部门对汽车维修行业加大管理力度 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己于2004年7月1日实行,交通部根据《剩列》发布的第7号命令《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也于2005年8月1曰起正式施行。《条例》和《规定》的正式行行加强了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全面管理,从而使产大的汽车维修企业和从业人员必须加强法制观念,守法经营。

4、加大对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的管理和要求

《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第十一条中对必要的技术人员做了如下规定: (1)维修一二类技术人员要求:

从事一类和二类维修业务的应当各配备至少1名技术负责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技术负责人员应当熟悉汽车或者其他机动车维修业务,并掌握汽车或者其他机动车维修及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质量检验人员应当熟悉各类汽车或者其他机动车维修检测作业规范,掌握汽车或者其他机动车维修故障诊断和质量检验的相关技术,熟悉汽车或者其他机动车维修服

务收费标准及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技术负责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总数的60%应当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

(2)一二类维修企业的人员要求:

从事一类和二类维修业务的应当各配备至少1名从事机修、电器、钣金、涂漆的维修技术人员;从事机修电器、钣金、涂漆的维修技术人员应当熟悉所从事工种的维修技术和*作规范,并了解汽车或名其他机动车维修及相关政策法规。机修、电器、钣金、涂漆维修技术人员总数的40%应当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 (3)维修三类企业人员技术要求:

从事三类维修业务的,按照其经营项目分别配备相应的机修、电器、钣金、涂漆的维修技术人员;从事发动机维修、车身维修、电气系统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的,还应当配备技术负责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技术负责人员、质量检验人员及机修、电器、钣金、涂漆维修技术人员总数的40%应当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同时,交通部正在制定《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以加强对从业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的管理。 5、汽车维修质量的要求 汽车维修质量的要求之一:

《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规定了机动车维修实行竣工出厂质量保证期制度。要求汽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整车修理或总成修理质量保证期为车辆行驶2万千米或者100日; 汽车维修质量的要求之二:

二级维护质量保证期为车辆行驶5千千米或者30日;一级维护、小修及专项修理质量保证期为车辆行驶2千千米或者1 0日。 汽车维修质量的要求之三:

质量保证期中行驶里程和日期指标,以先达到者为准。机动车维修质量保证期,从维修竣工出厂之日起计算。同时还要求在质量保证期和承诺的质量保证期内,因维修质量原因造成机动车无法正常使用,且承修方在3曰内不能或者无法提供因非维修原因而造成机动车无法使用的相关证据的,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及时无偿返修,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 汽车维修质量的要求之四: 在质量保证期内,机动车因同一故障或维修项目经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负责联系其他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并承担相应修理费用。 6、世界维修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狼来了) 我国汽车维修市场全面开放,国外企业和个人均可来华投资建立汽车维修企业,并且可以独资,当前美国的NAPA“蓝霸”、德国博世、日本的黄帽子等快修连锁品牌纷纷入户中国,他们将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维修技术带入我国,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将与我国汽车维修企业进行激励竞争。 四、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趋势

《关于道路运输业结构调整的若*意见》中提出:引导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汽车维修企业在统一汽车维修服务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采取异地设点或联营等形式,实行连锁经营。并要按照现代物流的经营理念,统一汽车配件、维修设备及机具的采购和配送,降低维修成本,确保零配件品质纯正和维修质量可靠,进一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在交通部第7号部令《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中又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封锁或者垄断机动车维修市场。鼓励机动车维修企业实行集约化、专业化、连锁经营,促进机动车维修业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快修连锁有经营上的先天优势。汽修业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被纳入行业管理以来,大致经历了市场混乱——政府强控——渐入正轨——逐步开放这4个阶段。整个汽车维修行业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