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 黄铭 (班级、姓名)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骤增。从2002年毕业人数的145万,到2008年的559万人,到2009年的610万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翻了两倍,预计2011年又将有更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上部分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利用假期我对此进行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专题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基本情况

对宝鸡市第一中学2008级(已毕业)的两个普通班共13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如下 1.性别: A男 B女 2.学历: A本科 B专科

3.您目前的就业状况如何? A已就业 B未就业 C其它

4.您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怎样? A十分严峻 B有点严峻 C一般 D不了解

5.您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如何抉择? A就业 B继续深造(考研□公务员□)C创业 D其它

6.您所学的专业在你找工作过程中作用大吗? A很大 B一般 C不大 D很少 E没有用

7.您对你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值是多少? A 3000元以上 B 2000-3000元 C 1000-2000元 D 1000元以下

8.您最期望的就业单位?A国家机关 B事业单位 C公有制企业 D非公有制企业

9.您一般通过哪些途径获取招聘信息? A学校招聘会 B互联网 C同学、朋友、熟人 D报刊杂志 E 其它

10.您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选)A招聘会信息不充分 B对就业政策不了解 C缺乏求职技巧 D难以对自己准确定位 E用人单位存在学历“高消费” F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 G其它

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 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和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和此相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

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和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

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作出择业意向。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可以说,就业绝对困难主要存在于社会层面。实际上,由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种趋势性估算、而且主要是以常规化就业岗位计算的,所以,对社会就业结构中的“弹性”系数以及对个体化就业岗位数量,一般很难做出精确的预测,其结果势必导致对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的计算难以达到高度精确。这便为社会争取从就业绝对困难向相对困难的转变留下可能的空间。

基于这一缘由,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

其次,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以自主创业,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在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被动选择,如对自己原先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整。具体而言,降低择业标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