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在信息社会“数字”世界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复杂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巩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并探究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特点,以及他们的联系,还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本节课的内容对综合地合理分析数据有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会熟练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2)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特点以及他们的联系,还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能够在解决问题时合理选用。 目标分析:
教育家蒂斯多费曾经说过,如果使学生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所以本节课关注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发展,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数学化处理,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计算、分析、比较等数学探究活动,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
差别,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适用范围,并能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选择恰当的数据进行分析。此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得特点、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适用范围,并能够在解决问题时合理选用。
难点: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突破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师点拨讲解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导学案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一)复习中位数、众数 1、求中位数的一般步骤: (1)将这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 (2)若该数据含有奇数个数,位于中间位置的数是中位数; 若该数据含有偶数个数,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2、中间位置如何确定: n?1n 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第 个; 2学生回nn?1n为偶数时,中间位置是第, 个 22顾,口答 3、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 数。 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两个数据的频数一样,都是最大, 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二)课前检测 1.数据11, 8, 2, 7, 9, 2, 7, 3, 2, 0, 5的 众数是 ,中位数是 . 2.数据15, 20, 20, 22,30,30的众数是 , 中位数是 . 审题、计3.在数据-1, 0, 4, 5, 8中插入一个数据x ,使得算、口答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则x=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本节课先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且进行课前检测,为完成重点、突破难点作好铺垫。 4.数据8, 8, x, 6的众数与平均数相同,那么它的中位数是 。 教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我们常用的分析数据的三个量,那么这三个量各自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本节课就来继续深入学习。 板书课题: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建构新知 问题一: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尺码/厘22 22.5 23 23.5 24 24.5 25 米 销售量/1 2 双 审题, 分析, 思考, 回答 此问题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通过计算、填空、分析、比较,让学生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内。 5 11 7 3 1 如果你是经理,请问你关注的是什么?你打算怎样进货呢? 问题二: 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 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 岁,中位数是 岁,众数是 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 是 。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 岁,中位数是 岁,众数是 岁。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 的是 。 问题三: 进一步让学 某同学进行社会调查,随机抽查了某个地区的20个家 独立思生体验中位庭的收入情况,并绘制了如下的统计图: 户数65432100.60.911.11.21.31.41.7年收入/万元考、填空,数、中位数小组合作的特点。 交流。 (1)求这20个家庭的年平均收入; (2)求这20户家庭的中位数; (3)平均数、中位数,哪个更能反映这个地区的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