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实验法教学的体会-2019年教育文档

浅谈地理教学中实验法教学的体会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对被试者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法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使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作风。 一、地理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1.实验应具有典型性。教师对实验的内容要选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地理性要强。要设计一些不会干扰正确概念形成的实验,使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具有深刻的印象,防止由于实验的不典型而造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负迁移。

2.实验应具有简易性。实验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提倡用简易而效能好的器材做实验,难度不宜过大,不能为了做实验而设计一些复杂的实验,以免弄巧成拙。

3.实验应具有启发性。实验是人们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感性熟悉的一种方式,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基本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实验具有启发性,并在实验过程的分析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中进行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启发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法的几种类型及应用

1.演示实验法。指利用地理实验器材,采用演示手段,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感性熟悉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以下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①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从高纬度地区、南半球从低纬度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②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样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上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迁移运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再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①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应向南岸偏)。②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成什么方向?(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西北)

2.想象实验法。指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欲通过实验使学生把握某一地理过程或现象,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只创设实验情景(语言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探究学习,从而获得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高中地理“大气的组成”中,许多学生对“空气中的水汽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难以理解。教学时,可创设以下实验情景,让学生通过想象、探究,从而理解该结论:

实验情景:取一个容积为1立方米的容器,将它装满30℃纯净的饱和空气后密封起来,接着把它的温度由30℃降到10℃,然后再给里面加入一些杂质。

问题情景:①以上实验过程中,温度由30℃降到10℃,将会发生什么现象?②再给里面加入一些杂质,结果又会怎样呢?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类比实验法。指借助其他学科已演示过的实验,类比引出新的地理实验情景,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高中地理“大气的降水”中,教学“水汽的凝聚”这部分内容时,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在化学课中演示过的比较熟悉的“溶解”实验,由此边讲实验,边类比讨论:由饱和溶液类比引出饱和空气;由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类比推出,空气能容纳的水汽量与温度的关系;由过饱和溶液引出过饱和空气的概念;根据由饱和溶液变成过饱和溶液的途径,类比推出由饱和空气变成过饱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