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及策略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及策略

引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生态化观念也随之深入各个行业或领域。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出使得工程建筑领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于以往传统的建筑设计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态建筑设计在建筑方面引入了生态策略,使得建筑物具备生态节能优点。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模型强调了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的关系,从建筑设计最初落实生态化理念,建设由于建筑引起的对环境的污染等等危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

在建筑设计中加入生态化理念,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通过对生态化的理解,进一步实现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将绿色生态理念引入到建筑设计之中,尽可能的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来达到节能、高效的环保目标。生态建筑设计有着几下几个重要的特征:

1.以人为本是核心

人,不仅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操作人员,也是建筑的服务对象;因此,不论建筑设计怎么样的多种多样,最终目的还是能够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居住空间。建筑设计的最终标准依旧是提供一个

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空间。以人为本,就要求建筑设计在进行施工方面的设计时,能够确保建筑材料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安全和使用时的是舒适程度,最终使得居住着的身心健康。

2.坚持经济实用性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必须具有环保、节能的功能,这就会直接导致建筑成本的增加;然而,一个建筑的投资是有限的,不能为了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就无节制的增加建筑成本来实现最大程度的实现环境保护;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时也要注重和强调经济适用性这一原则,以最小的资金实现最大的建筑功能。总之,在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依然要遵守和坚持经济实用性原则。

3.坚持环境适应性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能够大范围的普及和推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加入并强调了环境的适应性原则。环境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建筑中实现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环境的原有面貌。在建筑设计之初就尽量考虑到地形、地貌、地质等等多方面的因素,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

4.坚持社会性原则

无论生态建筑设计怎样的环保,怎样的实现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建设设计依然不能脱离社会性这一原则;社会的发展和

科技的进步,建筑设计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满足人们对空间结构的要求,对建筑功能和环保的功能要求,符合大众的基本需求。要求建筑功能要完善,建筑空间要灵活,并具上备一定的适用性和可扩展性。

二、建筑设计中生态化模式的相关策略

只有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才能满足社会变化的需要。上述总结了生态模式四大基本原则,只有将这些特征与具体的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从分发挥生态化模式的作用,才能实现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建筑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两个方面的具体实施策略。

1.建筑的室内设计策略

第一点,在实施绿色生态化模式进行中庭设计时,一方面要使中庭成为光线与气流的通道,起到”光井”与”烟囱”的作用,使阳光由中庭渗入建筑,通过阳光的收集、反射装置达到内部空间,这样既排出了室内的湿气和浊气,又形成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与自然相接触的同时,减少了机械通风和空调的需求;另一方面,使绿化与中庭相结合,将绿化体系引入建筑室内,这样不仅形成优美的景观,而且通过植物的新陈代谢,可以大幅度的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保证居住者的的身体一直在健康的状态。

第二点,“缓冲空间”是在建筑主体与室外环境之间用玻璃幕或墙体围合出一个大空间,是室内外的一个缓冲地带。在实施绿色生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