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问题治理措施

二、树立和落实科技发展观

1.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技术含量、低耗能、低污染行业。改变人口占世界1/5而GDP只占世界4%的状况,其次,改变粗放、经营的经济模式,改变单位产值能耗比国外水平高40%的状况,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

2.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分布的合理结构。努力降低资源的消耗,建设节约型工业、节约型农业、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贯彻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

1.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情况,选择城市发展的方向,确定城市的规模和空间布局形式。

2.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原则。发展速度是以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显著为前提的,不是片面、盲目追求的速度,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速度。

3.城市发展要实现生产与生活平衡配套、居住与社会服务平衡配套、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政基础设施平衡配套。

4.城市建设与运行贯彻高效、低耗、舒适、安全的原则。 四、统筹兼顾、规划先行、立法执法、重在管理

1.在统筹兼顾、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关系,结合实际解决好主从关系。

2.突出城市特色。要注意突出城市的经济特色、产业特色、自然景观特色、

人文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等。

3.重点研究城市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近几年我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口达2400万人,而劳动力需求方面每年可实现就业1000万--1 100万人,年度劳动力供需缺口在1 300万--1400万之间。一方面,从城市用地空间布局方面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用地,留足工作用地;另一方面还要从国情出发,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要考虑一定数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交通问题。要从城市系统角度考虑,静态交通、动态交通同时考虑,统筹考虑人、车、路的发展问题,客、货运流量间的动态变化,统一纳入交通系统工程综合解决。

如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要从头抓起,有人为建设造成的污染,也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大环境问题。从源头抓治理、抓管理、抓措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一方面要排除地方利益保护问题,把环境质量问题作为考核政府政绩的标准。

4.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市是社会,一项工程在建设的初期,包括选址、设计、施工、竣工,是工程问题,也是自然科学问题;一旦交付使用,是人在使用,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问题。这一课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可以说是城市的方方面面,以人为中心,关乎到人的生、老、病、死;衣、住、行;安居、乐业。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把城市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也要服务,改变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作者: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王东)

小城镇建设:

(二)建立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体制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小城镇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空间布局等方面发展还不平衡,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所以必须从体制上解决以下问题:

1、户籍制度待进一步理顺。户籍制度造成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虽然于200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籍制度改革,但户籍制度在实际中仍用来区分保护和限制的对象。给予城市劳动力以就业保护和一特殊的就业权利,而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在实际中应实施居住证制度。

2、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2002年各城市政府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但城镇化进程中往往会出现城市近郊部分农民的耕地已被城市建设全部征用,政府虽付给一定量的补偿金,但并没有负责给这些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各地政府应根据小城镇特点,把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根据其经济实力确定合适的保障范围、项目和水平,使进城的农村人口能享受到城市的保障,以吸引他们融入小城镇。

3、地方性的就业政策有待理顺。地方性城市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往往迫于城市就业的压力,而人为地抬高劳动力异地就业的门槛,限制了从业自由,破坏了市场对工资的决定原则,这种以就业保护为特征的城乡分割政策,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三)小城镇领导者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小城镇虽小,但也关系到各方面,需要处理好若干关系问题,特别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土地的分配和使用,人口的增长和控制,国家的财力和自我积累能力,农业智力的开发和人才的培训,工农业产品的生产与交换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较好的领导素质,就会只注重任期内的效应,而忽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取得经济、社会、生态的最佳效益。小城镇领导者要正确处理的关系是:

1、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农业的国际化趋势,在我国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走城镇化道路,没有城镇化提供的条件,农村产业化也无法进行,但城镇化也需要有农业产业化来提供物质基础。小城镇根植于农村,它在规划布局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农副产品资源,形成农业产业化。在实际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城镇化优势,全力支持和帮助推进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在农村产业化的基础上全力支持和帮助农村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体系。

2、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在原有乡镇基础上大力发展小城镇,是目前认为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的捷径,但会导致城镇建设过于分散,规模过小,失去了城镇化原有的意义。据统计:

如果把县城从目前的1.4万人平均水平扩大到一倍,就可以多吸收剩余劳动力4800万人。如果把集镇从目前的500人的平均水平扩大一倍,就可以多吸收农村剩余劳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