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题题型训练---共和国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序 1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016年全国I卷.31-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2.【2014年全国II卷.31-2】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B.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C.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3.【2015年全国I卷.31-2】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4.【2015年全国II卷.31-2】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5.【2016年全国II卷.31-2】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6.【2016年全国Ⅲ卷.31-2】(题文)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7.【2017年全国I卷.31-2】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
1
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8.【2017年全国II卷.31-3】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9.【2017年全国Ⅲ卷.31-3】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10.【2018年全国I卷.31-2】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11.【2018年全国II卷.31-2】图为1956年的一副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杜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12.【2018年全国Ⅲ卷.30-2】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C.法制建设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D.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13.【2018年全国Ⅲ卷.31-2】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2
31题题型训练---共和国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B。6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答案】B【解析】提供劳动力资源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计划体制的特征与“计划收购”“由国家严格控制”相符,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农村经济恢复是在1949—195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内政权既已稳固,而1953年的三大改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经济领域的变革,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53年10月”。
3.【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图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所以发展速度较快。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五计划
4.【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新课标Ⅱ带解析)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段是关键,材料中说到1952年底,俄语热在中国风行。1952年正处于中俄关系的蜜月期,从新中国1949年建立以来就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直至中俄关系恶化。因此外交政策并没有转变,A选项错误。苏联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需要大量俄语人才,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B选项没有D选项全面;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一化三改”逐渐开展,俄语热的产生是为了向苏联进行更好的学习,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D选项更深入更全面,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文化对经济的适应与调整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给出的时间段是“一五”计划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重工业迅速发展。一五计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因此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全部拖后,这是时代特点的体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说法错误,过度发展重工业是不利于国民经济结构平衡的;C选项说法片面,基本建设包括很多方面,材料仅仅说的是其中一方面;D选项没有抓住材料的主要含义,材料并没有强调城市化的发展。【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名师点睛】中国的“一五”计划是仿照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的,两个国家在这一点上也有着相似的举措,也反映出一些共同的问题。重工业都是两个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而过度重视往往会造成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苏联的问题就是农业出现问题,中国就是轻工业出现问题。这两个国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也遇到了相似的阻碍。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了问题,而苏联经历赫鲁晓夫、勃日列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结果最后苏联解体。
6.【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故A正确。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革命性的改变,故B排除。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不久,故C排除。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不是主要原因,故D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