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自然灾害整理
一、地震灾害
1、成因:位于××板块和××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球内能强烈急剧释放,引起地壳震动。
中国多地震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地壳运动活跃。
2、影响破坏程度(烈度)大小因素:自然:震级大小(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中距离(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人文:发生时间;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3、引发的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工厂有毒物质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瘟疫(人员死亡)
4、损失:严重人员伤亡;破坏建筑物,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引发次生灾害(如上)、 5、措施:①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建立预警监测系统 ② 建立应急预案,做好灾前物资准备等工作 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 ④进行防震教育,提升防震意识与自救能力
二、泥石流
1、成因:自然:①山区地形,山高、坡陡、谷深 ②(地震多发,断裂发育导致)地表多疏松堆积物 ③植被覆盖率低 ④洪水条件(强降水、溃坝、冰雪融水) 人为:①破坏植被 ②破坏地表 ③开矿等人类活动
2、危害:①掩埋村镇 ②冲毁建筑物与道路、矿山等 ③阻塞河道
3、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 ②人类活动避开泥石流多发区 ③植树造林(生物措施) ④建设护坡林、堤坝,进行截流(工程措施)
三、滑坡
1、成因:①岩石破碎;②山区地势起伏大,岩体、土体不稳定,有滑动面;③植被覆盖差 ④降水、地震、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发生
2、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 ②工程措施:护坡、加固岩体、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 ③人类活动避开滑坡带(如修路)④提高植被覆盖率
四、沙尘暴
1、我国发生时间:多发于冬春季节,春季最多。
2、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多沙质沉积物;多大风;植被稀少,地面径流少。
人为原因:人类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造成土地沙化,部分工程建设等破坏地表,地表裸露等。
3、分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漠广布、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在我国多发生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
4、冷锋对沙尘暴的影响:冷锋风力大,吹扬沙尘,并使沙尘随锋面移动
5、危害: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大气能见度降低,污染环境,造成呼吸道疾病多发。
五、台风(热带气旋)
1、夏秋季节 ,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区。
(我国多发于东南沿海、由东南到西北灾害程度减小、登陆后受摩擦力影响风力减弱) 2、台风的路径:北半球先向西北碰到陆地,折向东北,南半球先向西南碰到陆地,折向东
南。影响路径的因素:盛行风的吹拂、陆地轮廓的阻挡、地转偏向力等 3、结构:分台风眼、漩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 天气特点:狂风、暴雨
4、影响:危害:①导致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 ②造成海难,影响生产 作用: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伏旱与水荒,降温消暑。
5、台风周围区域某一地点风向判断:例: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当中心移入南海,位于20°N,118°E时,广东沿海地区主要吹 (C ) A.北风 B.西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解析:低压中心,广东延海的风向指向台风中心,由于地转偏向力影响因此吹东北风 6、措施:①加强监测及时预报;②制定应急救灾预案 ③做好灾前物资准备等工作
六、寒潮(冷锋)
1、成因:北极地区因太阳辐射弱,地面大气获得热量少,冷空气堆积,在大气环流作用下大规模南下
2、时间与季节:9月——次年5月,主要在深秋到初春
北方:春秋危害大 南方:冬季危害大,总体春秋危害大。 3、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走向: 北坡:南下冷空气受到阻挡,在山前堆积,加剧冻害;
南坡:冷空气受到山脉阻挡(如大巴山、四川盆地),势力减弱,灾情小。
南北走向:成为冷空气通道,易使冷空气南下侵袭低纬度地区
4、危害:北方:大风、降温、降雪、霜冻(春秋) 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5、措施:①加强监测及时预报 ②人员、牲畜做好防冻准备 ③农作物覆盖地膜(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或熏烟(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④设立大棚温室(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或风障 ⑤给农作物灌水(水的比热容大,降温速度慢)
七、旱灾
1、分布:东部季风区严重
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人口密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③生产生活耗水量大,需求大 2、华北春旱的原因:
①雨季尚未到达,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③正值春耕,农作物返青需水量大④河流、湖泊等径流量少,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差⑤城市人口密集,工农业需水量大
江淮:伏旱(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气候干燥) 西南、华南:冬春连旱(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漏严重)
3、危害:①农作物的质量、产量下降,②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生活供水;③危害生态环境,引发灾害,如蝗灾
4、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工农业生产生活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农业推广喷灌、滴灌;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培育和推广耐旱作物。
八、洪涝灾害
1、我国分布: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的东部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东部季风区 趋势: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2、季节与成因:夏秋季节(5—9月):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梅雨),降水集中,季风强弱变化大(副高强:南涝北旱;副高弱:北旱南涝),台风影响 3、水系特点: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如淮河);水系支流多(海河:扇形水系 长江:树枝状水系;主支流同时入汛,加剧洪涝);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汇水集中,排水困难,行洪不畅
4、地形:河流上游地形坡度大,水流急;下游地处平原,地势低洼,水流不畅,排洪难。 5、人为原因:滥砍乱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同样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大
6、措施:加强监测及预报;河流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河流上游修水库;下游加固河堤;疏通河道;建立分蓄洪区;退田还湖;制定应急救灾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