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
胞纳(入胞):大分子或团块进入胞内的过程,分为吞噬和吞饮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一)静息电位:细胞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1、细胞膜两侧各种离子分布不均匀;2、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最大,对氯离子次之,对钠离子通透性很小 (二)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胞膜受到一个有效刺激,其膜电位发生快速而短暂的变化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去极相:大量的钠离子快速内流
钠离子内流的动力——钠离子的浓度差;钠离子内流的阻力——电场力
动作电位的超射值约为钠离子的平衡电位 2、复极相:钠离子通道的失活,钾离子的外流
在实验中,人为降低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钠离子内流的动力会减小,去极化的锋位减小
3、试述骨骼肌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旧版书的27页,强烈建议这
个以书上为准)
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当肌质中的钙离子浓度升高时,钙离子迅速和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凝蛋白移位,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后,ATP酶被激活,水解ATP,释放出能量,引起横桥的摆动,牵引肌动蛋白丝向粗肌丝的间隙移动10nm。ATP分解后,原来的横桥复位,并迅速与肌动蛋白分离
滑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肌肉收缩时在外观上虽然表现为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缩短,只是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主动向粗肌丝间隙滑行,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使相邻的Z线都相互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 4、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兴奋和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过程,主要有3个步骤
1、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向肌细胞内部传导 2、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 肌浆网中的钙离子释放入胞浆以及钙离子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血液
一、名词解释
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 血型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血细胞比容 溶血
凝集原 凝集素 红细胞凝集反应 二、问答题
1、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们的生理意义各是什么?
2、试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3、简述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 4、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5、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 6、简述输血的原则。 一、名词解释
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是细胞外液,故将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溶血:凝集的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 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 凝集素: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相应抗体
红细胞凝集反应:若将血型不相溶的两个人血液混合,会出现红细胞彼此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二、问答题
1、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们的生理意义各是什么?
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晶体物质可自由透过细胞膜,对维持胞内外水平衡、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保持血浆容量起重要作用 2、试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性止血
2、促进凝血
3、对血管壁的支持作用,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3、简述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
生理性止血,三个时期:血小板栓子形成、血管收缩和纤维蛋白凝块生成
4、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具体在旧书42页)
血液凝固的3个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
5、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旧版书上具体内容在44页)
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是指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溶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抑制物
纤溶的基本过程有两个阶段:1、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维蛋白的降解 6、简述输血的原则。
输血的原则:1、首要原则——坚持同型输血:避免红细胞的凝集反应
2、异型输血慎取。供血者血型的选择: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能被受血者血浆凝集。输血原则:少量,缓慢输血,并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3、每次输血前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分为主侧和次侧,主侧:将供血者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若主侧发生凝集,则一定不能输血;次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 循环 名词解释:
自律性 房室延搁 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 心率 心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 心力储备 中心静脉压 射血分数 每搏功 每搏输出量 动脉血压 心力储备 问答题:
1.心脏的正常兴奋传导途径是什么?有何特点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