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讲义 (2)

十年,孤妾常独棲。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清人沈德潜评:“大抵思君之辞。绝无华饰,性情结撰,其品最工。”(《古诗源》卷五) 第三类,写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有《野田黄雀行》。典型作品就是《赠白马王彪》,诗前有序: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曹植的诗歌成就

曹植在艺术上有很大的独创性。

首先,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人,《赠白马王彪》等是五言诗的全面成熟。《美女篇》,显然脱胎于乐府民歌《陌上桑》,但在技巧上比后者有明显提高: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其二是词藻华美丰富。《诗品》说曹植诗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前句指其“慷慨而多气”,后句便指藻饰丰赡。

第三是善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如《赠白马王彪》中对群小的斥骂:“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又如《野田黄雀行》中“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喻环境的险恶。

曹植的辞赋

曹植的辞赋也写得很好。《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参考书目:《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叶嘉莹 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

必读篇目:《白马篇》、《名都篇》、《美女篇》、《送应氏》、《杂诗》、《赠白马王彪》、《七哀》、《野田黄雀行》、《洛神赋》。

第三节 建安七子与蔡琰

一、建安七子

建安作家,除了曹氏父子之外,著名的还有孔融、王粲、徐幹、刘桢、阮瑀、陈琳、应玚,曹丕《典论·论文》称这七位作家为“七子”,习惯称“建安七子”。

孔融 (公元153-208),字文举,鲁国(曲阜)人。曾做过北海相,故又称孔北海。

他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是散文,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孔融的诗歌流传不多。他的《杂诗》写悼念幼子夭折之情,哀痛欲绝,是抒情诗中较好的作品: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孤魂游穷暮,飘飖安所依?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王粲

字仲宣(177-217),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三国志·魏书》有《王粲传》。

他以能诗善赋著称。诗以《七哀诗》为最有名,其第一首是汉末现实的真实写照: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王粲滞留荆州登麦城(今湖北当阳县东南)城楼所写的《登楼赋》,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当时脍炙人口的赋中名篇: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

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在艺术上,它短小清新,有浓厚的抒情味,脱尽了汉赋铺陈堆砌的习气,显示了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同时开辟出登高抒怀这一崭新领域,在赋史上有崇高地位。

陈琳

字孔璋(?—217),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县东)人。《三国志·魏书》有《陈琳传》。 诗仅存四首,《饮马长城窟行》最著名: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此诗成功地运用对话揭示了劳役制度的罪恶,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构思新奇,别具匠心。 刘桢

字公幹(?—217),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南)人。

擅长写诗,在当时名气很大,曹丕在《与吴质书》里说刘桢“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钟嵘《诗品》将其列在上品,称他的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赠从弟》第二首: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徐幹

字伟长(171-218),北海剧(今山东寿光县)人。存诗四首。善写情诗。他的情诗《室思》,写妇女对

远方爱人的思念,写得很好:

峩峩高山首,悠悠万里道。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飘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反期。自君之出矣,明

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写得一往情深,其意境常为后来的诗人所化用。 “七子”的文学贡献:

一是“慷慨多气”是他们创作的共同风格,他们对建安文风的形成是做出了贡献的。二是通过他们的

创作,促进了各体文学的发展。就诗歌而言,主要在五言诗方面。五言诗在七子和三曹手中,已经完全成熟,此后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蔡琰

蔡琰字文姬,陈留圉县(河南杞县)人。约生于灵帝熹平三年(174)年,卒年不详。

五言体《悲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人创作的五言体长篇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被合称

为建安时期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参考书目:《建安七子集》,俞绍初 辑校,中华书局,2005年版。

必读篇目:孔融《杂诗》;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徐幹《室思》;蔡琰《悲愤诗》。

第四节 正始文学

正始(公元240--249年),是曹魏齐王曹芳的年号。习惯以正始文学指整个魏末时期的文学。 正始时期有两种社会文化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玄学,一是魏晋风度。 玄学与魏晋风度

玄学,是道家思想的一种衍变,其特征为崇尚虚无。他们以道家玄虚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把《老》《庄》思想同《周易》结合,作为其学说之核心。

魏晋风度的代表,就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竹林七贤”当以阮籍、嵇康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隐蔽的手法表现苦闷的心情,表露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诗风,后人称为正始体。

阮籍

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据说曾羡慕步兵营厨中有美酒而一度作过步兵校尉,后人称为“阮步兵”。 阮籍的好恶及政治态度,常以曲折、含蓄的手法表现在自己的诗文中。阮籍的诗有《咏怀》八十二首,是其整个人生思想感情的总汇。刘宋诗人颜延之说: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李善注引)

所以“忧生之嗟”和“志在讥刺”在《咏怀》诗中占有很大份量。“忧生之嗟”如《嘉树下成蹊》、《一日复一夕》等;“志在刺讥”如《驾言发魏都》。

八十二首的第一首《夜中不能寐》,是整部诗的序曲,有人认为是“纲”: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诗的特点是蕴藉含蓄、自然飘逸。常用象征、比兴、暗示等手法,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隐晦曲折。再看《一日复一夕》: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阮籍的《大人先生传》是一篇有价值的散文:

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于褌之中乎?逃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褌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褌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寰区之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褌中乎?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庄子》寓言、楚辞神游、汉赋铺张的影响。全篇使气骋辞,奇偶相生,韵文与散文间杂,有它的独特风格。

嵇康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