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讲义 (2)

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班固赞引)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其文直,其事核”。二是“不虚美,不隐恶”。三是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

(一)

其文直,其事核

其文直——忠于史实,反映历史本来面貌的史学卓识。 陈涉 项羽

吕太后——专记帝王的十二“本纪”中的唯一女性: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

其事核——作史有据。这是一个史学家的起码要求,也是他对作史材料的求真态度和严格考核。 ——实地考察

《五帝本纪》说:“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孟尝君列传》说:“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 ——材料考证

司马迁对掌握的材料,进行了详密考证,辨正了不少史实上的讹传和差错,表现了一个历史家“无证不信”的可贵品质。关于周初建都的考证,纠正了当时学者的认识错误:

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史记〃周本纪赞》) (二)不虚美,不隐恶

这是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到了善恶必书,恰如其分。项羽是司马迁极其赞美的盖世英雄,对他饱含感情,高度评价:

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

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史记·项羽本纪赞》) 而对项羽的失败,司马迁也一语中的: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本纪赞论》) (三)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

尽管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司马迁还是不隐其恶,严厉批评其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炼丹求仙等。

从后世历代封建卫道士对司马迁的评论,我们可以想见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批评达到了什么程度:东汉王允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班固说:“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宋王若虚说:“以发其私愤”。

参考书目:

《史记注译》,王利器 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史记二十讲》,梁启超 王国维 等,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必读篇目:《魏公子列传》、《陈涉世家》、《货殖列传》。

第四节 无韵之离骚

我们说,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无韵之离骚”,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有相似之处,都怀才不遇,命运悲惨。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屈原贾生列传》)

其次,《史记》和《离骚》都是“发愤”之作,其中饱含着长久郁结的悲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悲剧性: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

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少卿书》)

第三,我们也可以说,《史记》就是我国远古到上古社会的伟大“史诗”。《史记》中大量地引用诗赋歌谣: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淮南衡山列传》) 生男无喜,生女无怨,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外戚世家》) 一、塑造了一幅历史人物典型的长卷

司马迁文学上的最主要成就就是为人物作传,涉及人物4000多各,重要的人物100多个。

正如韩兆琦先生2所论述的,《史记》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往往代表了社会上某一类人或某一种社会现象的典型。

二、刻画人物的艺术 (一)互见法

司马迁创造了“互见法”。

一是人物“互见法”,将同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篇目,即在本传中集中刻画人物的主要经历和主要特征,而把该人物的次要方面放在其他传记中去表现。

比如,《留侯世家》:“(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又说:“语在项羽事中”、“语在淮阴事中”。

在《李斯列传》中,司马迁对李斯做了全面评价:

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李斯列传》

而要详细了解他政治上的作用,特别是所作石刻文的文学价值和他的文学成就,就要去看《秦始皇本纪》。

再如刘邦,《高祖本纪》没有否定他消除楚汉纷争,建立统一国家的功绩。而在《项羽本纪》中,则写刘邦的残忍无情:

(刘邦兵败彭城)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

2

《史记通论》第164页,广西师大出版社l996年版。

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项羽本纪》)

(项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二是事件“互见法”。对于同一事件,为了避免重复而又能把事件叙述清楚,在不同的传记中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比如,关于焚书坑儒这两个历史事件,在《秦始皇本纪》中进行了详细叙述;而《李斯列传》只略述焚书一事。对坑儒一事,则在《李斯列传》中没有提及。又如,对于刘、项垓下之战、项羽自刎乌江,《项羽本纪》极尽笔墨,叙述淋漓尽致;而《高祖本纪》则简略叙之。

(二)爱奇

为什么史记的人物千百年来让人过目不忘,广为传诵,他描写人物的的秘诀是什么?汉代扬雄说:

多爱不忍,子长也。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君子篇》)

“多爱不忍”,说明了司马迁的博大同情心。“爱奇”,是司马迁的浪漫性格所在,是他刻画人物的秘诀所在。

司马迁笔下的“奇”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是新鲜的,前所未有的,鲜为人知的。 二是异常的,倜傥非常的,不同凡响的。 三是戏剧性的,出人意料的,动人心魄的。 四是寓意深刻的,令人回味的。

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父死后,汤为长安吏。(《酷吏列传》) (三)故事化

《史记》之所以受人喜爱,传颂千古,就是司马迁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精心剪辑,用故事化的手法来记述历史人物,其中好多传记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孙子传》是一个只有五百多字的故事,可能是《史记》中最精彩而又最短小的传记,孙武治兵之法可见一斑;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子吴起列传》) (四)细节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之所以活灵活现 ,就是他在坚持“实录”的原则下,善于用不同的细节来刻画不同的人物个性。在《史记》中,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

项羽兵败垓下之泣: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本纪》 刘邦还乡之泣: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高祖本纪》) 荆轲市中之泣: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刺客列传》) 司马迁写人物的眼神,也有极妙的例子: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