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课 板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文:21 古诗三首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嘱。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 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 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

汴”。

2.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

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1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 二、新课 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学习《出塞》。1.读古诗,有韵味。 (1)读正确、通顺。(板书:读古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板书:有韵味)。 2.知作者,解诗题。 (1) 诗 题 “ 出 塞 ” 是 什 么 意 思 ? (2)介绍诗人:出示资料:(展示课件第三屏) 3.明诗意,悟诗情。 (1)明诗意 法学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板书:明诗意) ②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说明 从单元主题引入,有利于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形成学生的(一)复习过去学习古诗的口诀“读古诗,有韵味;知学习能力。 自学生字,读通、读顺。 对朗读古诗的节奏提出了要求,这也是读出古诗韵味的基本要求。 让学生课前资料,课堂上师生一起交流。 明诗意的过①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有意识地去收集首句是描写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和分属于两个程,就是让学生自不同的时代(秦、汉)。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 读自悟、提问、交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戍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2)悟诗情 流、解疑,形成学习能力的过程。 “悟诗情”主要引导学生品味“情”生于何处,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通过想①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想象,结合写作背景 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去领悟。

2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

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补充资料:(展示课件第四屏) 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

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

③品读悟情

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 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强化学法,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再次回归到古诗的韵味上来, 读出感情,是有韵 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 味的更高要求。引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形成学习古诗的能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你怎样读这两力。品读同类的其句诗?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你能把诗中隐含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④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品味了这首诗,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 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三)总结学法,拓展阅读1.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2. 你能试着用学到的方法选读一首古诗。(展示课件第

他古诗,在于学生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多积累。

五屏)

3.学生自学,集体交流汇报。三、作业

背诵古诗、写生字。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