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3.4升华和凝华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升华和凝华》

◆ 教材分析

教材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在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体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则可通过分析推断其需要放热,由于升华、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材在这里没有过多设计活动内容。在前面学习四种物态变化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中的初状态和末状态中伴随的吸放热情况,更好地解释各种现象中包含的物态变化。举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分析解释,这些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并通过“水的循环”分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出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 2. 能说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 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碘升华凝华实验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道理。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瓶、橡胶塞、烧杯、热水、冷水、碘

1

◆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PPT展示 提出问题:

1: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 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 学生活动1

学生思考1,并回答:已经学了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物态变化。 学生思考2,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1:不能直接转化。2:能直接转化。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

认为能直接相互转换的同学举例:冰箱里出现冰霜、冬天雪人不见熔化却变小了……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 利用图示将物态变化转化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出问题:固体和气体之间能不能直接转换。引起学生猜想和举例,从而引入升华和凝华探究实验。引入升华与凝华课题。

二、新课讲授 (1)演示探究

生活中有不少的例子都说明了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换,但是这种变化非常缓慢而且不容易观察,今天我们一起用碘做一个实验,因为气态的碘是有颜色的,容易观察。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

学生关注实验器材,同时非常关注固态碘的颜色。 教师活动2

探究碘升华和凝华:

2

1、在烧瓶中放少量碘。摇动烧瓶在班级里展示碘。 问:烧瓶里的碘是什么状态的?瓶塞底部是什么颜色的? 请把你观察到的碘的初始状态填写在导学案中。 学生活动2

学生可以听见碘在烧瓶里晃动时的声音,观察碘的状态一同回答:烧瓶内是固态的碘,瓶塞底部是白色的,同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

【设计意图】 摇动烧瓶是为了让学生确定里面的碘是固态的,在班级里展示是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清楚观察。为了更确信碘的凝华,所以让学生观察瓶塞底部的颜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

2、固态碘在烧瓶里时间久了会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缓慢,不容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变化该怎么办呢?

多数学生回答:给它加热

问:碘的熔点是113.7摄氏度,但是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以到500摄氏度,怎么样能让碘在不熔化的情况下做这个实验呢?

学生思考,多数同学回答:应该用热水给它加热,因为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不会超过100摄氏度,所以这个温度下碘肯定不会熔化。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实验结果,也要使得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所以要认真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烧瓶后,拿着烧瓶在教室内展示并问:烧瓶底部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烧瓶内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案中。

在晃动烧瓶时仍然可以看见碘在底部晃动而且可以听见声音,学生一起回答:底部还是固态碘,烧瓶内充满了好看的紫色气体。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