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背景和理论渊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简述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背景和理论渊源

作者:杨阳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4期

摘 要:一种文化思想或理论的产生一定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理论渊源,本文就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环境及其他理论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和启示来分析说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所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关键词: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卢卡奇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97-03 一、法兰克福学派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简介 (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学派的名称来源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研究所创建于1923年,成员主要是一些有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1931年1月24日,霍克海默就任所长演说《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法兰克福学派才真正诞生。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克斯·霍克海默、瓦尔特·本雅明、狄奥多·阿多诺、埃里希·弗罗姆、赫伯特·马尔库塞、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他们都是著名的哲学家,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相关著作,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西方的社会科学界,他们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他们最著名的理论就是批判理论,最大的特色也是批判理论,在他们看来,批判理论高于一切。他们的这种批判虽然否定一切,但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他们的研究所在希特勒上台后迁往日内瓦,后又迁到巴黎,最后于193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开始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1949到本世纪60年代末是法兰克福学派发展的黄金时代,从7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开始走向解体。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就是在他们经历了这一系列曲折的情况下形成的。

(二)大众文化批判的含义与内容

1.大众文化批判的含义。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于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关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理解,霍克海默和洛文塔尔在通信中讨论大众文化问题,认为:“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广告、杂志等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批量生产的艺术品等。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与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与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顺从意识,行使社会欺骗的功能。”{1}洛文塔尔也指出,大众文化的出现是由于个体衰微导致的,认为这种文化取代了民间艺术和雅艺术,说它们是标准化的,俗套、保守、虚伪的,是一种媚悦消费者的商品。

2.大众文化批判的内容。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导致文化失去创新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技术世界中,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已经丧失了真正文化的本质,也就是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它们不再具有艺术本身的创造性,而是走向物化。同时由于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大众文化产品已经沦为了纯粹的赚钱工具。第二,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导致个性的丧失。在阿多诺看来,若文化工业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那么在利益的驱使下,就会有大量的仿品出现,文化市场上就会出现大量标准化的产品,而标准化就会导致真正的个性的丧失。本雅明也认为,现代文化工业最显著的特点是机械复制性和氛围—独一无二性的丧失。第三,大众文化通过各种形式欺骗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比于以前,现代的大众文化具有很大的逼真性,以其酷似真实的表面来迷惑大众们的视线,通过娱乐和语言许诺等各种形式来欺骗消费者。第四,大众文化的控制性和强制性。从表面看,发达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是很自由的,人们可以任意创造。但实际上,大众文化被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权利紧密控制着,社会对文化的管理和控制大大加强。这使得大众文化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说教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支配和控制。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提出的现实背景

从历史来看,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在德国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之后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探索。然而,德国不久就被法西斯控制,研究所再不能进行正常研究,同时还遭受到法西斯的迫害。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亲身经历了德国当时的专制,他们感受到那种专制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更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最终,他们被迫无奈去到了美国。在美国虽然没有受到迫害,却感受到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侵袭。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一)德国专制的社会状况和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反思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希特勒的纳粹党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其独裁专制统治。政治上,希特勒确立了纳粹党在德国的一党专政,并且通过《德国国家元首法》将领袖原则加诸内阁之上,由此他获得了政治上的绝对权力。经济上,实施国家强力干预和全面控制,国家的工业牢牢掌握在纳粹当局的手里。政治与经济的控制并不能使纳粹获得人们的完全支持和认同,希特勒也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加强了纳粹在文化领域的控制,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反动的宣传。希特勒自己是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又是一个十足的演讲家,他运用艺术的手段,通过广播、报刊、电影等文化传播方式且利用群氓的文化现象来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希特勒曾说过,报刊是政治宣传最有效的一种,所以,当年10月,纳粹政府颁布了《报刊法》,规定新闻业是一种受法律管制的公共职业,绝对不允许登不利于他们的东西。此外他们还强制组织群众收听广播。因此,在纳粹的统治之下,人们看到的书籍都是推崇种族主义偶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书籍,能看到的电影都是歌颂纳粹政权“光辉成就”的宣传片,打开收音机,听到的也是纳粹头目煽情的演说。整个德国文化被牢牢地置于纳粹统治之下,大众文化成为统治者的力量,大众变成了最终的牺牲品。霍克海默等人组成的研究所成员不仅目睹了法西斯的独裁统治,而且深受其害,这为该学派开展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做了现实的准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法西斯德国这一特殊的社会语境中,诞生于那样一个恐怖专制的时代。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的这种做法深恶痛绝,他们看到人们毫无意识的被纳粹同化,看到人们主体性的丧失。与此同时,他们把工人阶级运动的失败以及集权统治的成功归于文化工业的发达。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对现实的批判就成为他们对大众文化批判的基石。

(二)美国的大众文化现象

德国纳粹党掌权后大力宣扬种族主义,屠杀犹太人,“左派”知识分子被残酷的迫害与镇压。于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纷纷逃亡外地,许多成员都在此时逃亡到了美国,并于1934年将其社会研究所迁往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

在流亡美国的时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处于一个相对活动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当时的美国正进入经济大繁荣时期,人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逐渐变化。在现代化、工业化复杂的生活下,美国大众的精神负荷变得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开始选择娱乐消遣性的文化产品,同时美国人也有比较多的时间去消费文化产品,因而美国的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现象形成了。美国早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了城市化进程,而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在美国的这一时期,正是美国加速城市化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孕育中逐步形成了美国早期的大众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深深的影响了当时逃亡在美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他们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和创建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的技术理性、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文化批判与反思。

二战期间,美国的传播学迅速发展起来。二战后美国通过各种媒体用大量的流行文化产品和大众文化产品向人们灌输,宣传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德国纳粹赤裸裸目的性很强的宣传不同,美国的文化产品以娱乐的方式宣传,尽量使大众“喜闻乐见”,使人们暂时忘记痛苦,忘记被压迫的处境,因而很是受欢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深刻体会到这种文化控制的可怕,因此促使他们开始对大众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 三、大众文化理论批判的理论来源 (一)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学说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著作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思想。异化学说是其理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人,并且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的惨烈;认为人的本质只有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