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飞轮锁片冲压工艺编制及模具设计

?0.39?0.39冲孔部分:370 41.20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零件可以用普通冲裁的加工方法制得. 2.2 确定零件工艺方案

该零件包括落料和冲孔两个基本工序,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先落料,后冲孔。采用两套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冲孔—落料连续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三:落料—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但需两道工序、两副模具,生产效率低,零件精度较差,在生产批量较大的情况下不适用。方案二只需一副模具,冲压件的形位精度和尺寸精度易保证,且生产效率高。尽管模具结构较方案一复杂,但由于零件的几何形状较简单,模具制造并不困难。方案三也只需一副模具,生产效率也很高,但与方案二比生产的零件精度稍差。欲保证冲压件的形位精度,需在模具上设置导正销导正,模具制造、装配较复合模略复杂。所以,比较三个方案采用方案二生产。

2.3 确定冲模类型及结构形式

由于该零件平整度要求较高,又为单孔件,故宜选用正装级进模,即落料凹模下置,凸模在上的装模形式。

三、 工艺计算

3.1 排样、计算条料宽度、确定步距。

一般圆形件的排样可采用直排和多排,但由于该零件尺寸较大,故采用单排直排的排样方案比较适用,排样方案如下:

图2 排样图

查搭边值表,确定搭边值 两工件间的搭边:a1=1.5mm; 工件边缘的搭边:a=2 mm;

word文档 可自由编辑

步距n=62+4=66mm;

条料宽度:B=62+2×a=62+2×1.0=64mm 3.2 材料利用率:

SS计算冲压件材料利用率:???100%??100%

S0A?BS=3017.54平方厘米

进距为65.6mm,

SS???100%??100%=71.43%

S0A?B

四、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

4、1合理间隙确定

1)经验确定法:t=1.2mm,z=(6~9)%tmm,

2) 查表法:查教材P45.选择Ⅱ类,认为精度和断面质量要求一般的制件。

Z=(14~20)%t mm

故选择间隙较大者。

Zmin=14%×1.2mm=0.168mm Zmax=20%×1.2mm=0.24mm

故合理间隙值的取值范围是0.168mm~0.24mm。

4、2刃口尺寸计算(刃口全部采用配合加工法计算)

排样图如上所示,以凸模为基准,配制凹模。 该工件图上未注精度,选用经济精度IT12-13级。 冲裁的计算:36p=(36+0.5×0.39)=36.1950-0.39 mm 62d=(62-0.5×0.46)=61.77 +0.46 mm

五、冲压力计算

冲裁力是在冲裁过程中凸模对板料施加的压力,它是随凸模进入材料的深度(凸模行程)而变化的。通常说的冲裁力是指冲裁力的最大值,它是选用压力机和设计模具的重要依据之一。该模具预选用刚性卸料,废料与工件向下落下。 1) 采用弹性卸料和下出料方式时:

FΣ=F+ F卸+F推

F落=KLTt=1.3×99×1.2×380=141.76KN F卸=K卸×F=0.06×141.76=8.51KN F推=K推×F=0.05×141.76=7.09KN

2)弯曲力计算

P?0.6Bt2?b/r?t=0.6×1.3×12×1.2×1.2×460/0.5+1.2=3.65KN

3)总压力计算

F总=F落+F卸+F推+F弯=161.01KN

六、确定模具压力中心

word文档 可自由编辑

图3 压力中心

通过UG计算得压力中心点(243,0)。

七、模具的闭合高度计算

上模座:L/mm×D/mm×H/mm=420×240×50 下模座:L/mm×D/mm×H/mm=420×240×50 垫板厚度取:15mm

凸模固定板的厚度取:20mm 导料板:5mm

卸料版垫板厚度:12mm 卸料板的厚度:20mm

弹簧的外露高度:25mm 凹模垫板:15mm 模具的闭和高度:

H=(50+50+15+20+12+20+25+5+15+1.2)mm=213.2mm

而选择的压力机开式250KN压力机,其闭和高度为:250mm,封闭高度调节量为70mm。

处于最大与最小高度之间,故符合要求。 冲裁设备的选择:

选择开式250KN压力机 公称压力:250kN 滑块行程:80mm

word文档 可自由编辑

最大闭和高度:250mm

工作台尺寸: 左右:560mm; 前后:360mm。

工作台孔尺寸:前后:130mm;左右:260mm;直径:180mm。

八、结束语

柴油机飞轮锁片的冲裁模设计,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冷冲压模具在设计过程中

的概念、原理、工艺以及流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到了刃口尺寸,压力中心,材料利用率等的计算,以及卸料装置、凸凹模形式、导料和定位装置等的选择和确定,更加使自己了解了一个零件的整套模具的设计过程以及这其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不仅对自己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我的UG,CAD绘图能力,提高了设计计算和查阅参考资料的能力,掌握一般冲压件工艺和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而且通过这次的设计,增加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增强了我面对难题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将能更加细致的分析设计的优缺性。

答谢辞

整个设计的完成时长时间的查询、探讨、分析、改进的过程。非常感谢赵柏林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赵老师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促使我不断改进,最终共同完成了本设计。同时也使我在短暂时间内对模具的结构和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衷心的感谢老师。

最后,感谢所有关心我、支持我和帮助过我的同学、朋友、老师和亲人。在这里,我仅用一句话来表明我无法言语的心情:感谢你们!

参考文献

[1]胡彦辉:模具制造工艺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2]冯炳尧: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陈剑鹤: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刘心治: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

word文档 可自由编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