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学前教育春季高考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练习题复习资料

3.怕生这种情绪一般在婴儿第( )个月开始出现。 A.3 B.6 C.8 D.10 4.分离焦虑的第二阶段是( )。

A.对抗阶段 B.失望阶段 C.哭泣阶段 D.出走阶段 四、判断

1.新生儿的怕是因为看不到母亲引起的。( ) 2.限制新生儿的活动会引起新生儿发怒。

3.四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开始出现对亲近的人的选择性微笑了。 4.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

5.分离焦虑对儿童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6.长时期的分离焦虑能锻炼婴儿的独立能力。 五、简答

1.婴儿的哭有哪几种类型?

2.幼儿的分离焦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三节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情绪动因:引发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

2.道德感:是人所持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是指人对认知活动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之一,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4.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5.适应性调控:是以社会能够容忍或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或延续表达某种情绪。情绪调控的过程就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要求人的情绪反应具有灵活性,应变能力,表达适度。 6.功能性调控:这类调控服从于个人的目的,以有利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每个人对自身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调控,往往与实现个人的目的有关。

7.特征性调控:从调控特征来看,往往是为了调控一种情绪,就需要激发和调动另一种活动,而且情绪调动不可避免地涉及生理的、认知的、行为的诸方面。特征性调控主要反映个体对情绪的调控手段。

8.情绪掩蔽: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定、利益的冲突人们会采取某种策略,使外部的情绪表现与内心的情绪体验并不一致,这就叫情绪掩蔽。

2015年11月16日星期一

二、填空

1.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 社会化 化、 丰富和深刻 化、 自我调节 化。

2.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是 理解辨别 面部表情的能力和 运用 表情的能力。 3.在3岁以前,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主要是 生理需要 。

4.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对教师微笑、对小朋友笑,其中后两类微笑属于 社会 性微笑。

5.在幼儿园 中大 班幼儿中,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动因作用越来越大。 6.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 成人评价 而引起。 7.幼儿幽默感的萌芽表现为幼儿会 。

8.中班幼儿爱告状,是由 道德感 激发出来的一种行为。

9.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主要表现为 幼儿高级情感 的发生和发展,如 道德感 、 理智感和美感的发生。

10.适应性调控就是按 社会能够容忍或接受 的方式来表达或暂缓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11.功能性调控是为了服从 个人的目的 ,以利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12.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冲动性 逐渐减少, 稳定性 逐渐提高,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13.幼儿已经具备了三种情绪调控策略,它们是 建构性 策略、 回避 策略和 破坏 策略。

14.幼儿情绪掩蔽受 规则驱动 和 情境驱动 两个因素的影响。 15.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有 父母 、 同伴 和 教师 。

16.在幼儿园的环境中,教师可用 认知策略 、 行为策略 和 情感策略 来帮助幼儿提高情感能力。 三、选择

1.认知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情感体验是( B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成就感

2.幼儿在玩智力游戏时,如果问题得到解决,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否则就会不高兴,这表现了幼儿( C )。

A.情绪的冲动性 B.道德感 C.理智感 D.美感

3.幼儿常会因争夺玩具而打架,在地上撒泼,体现了他们情绪的( A )。 A.易冲动性 B.不稳定性 C.外露性 D.易受感染性

4.幼儿常有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即破涕为笑,主要是因为( C )。 A.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B.幼儿的情绪易外露 C.幼儿的情绪不稳定 D.幼儿的情绪易外露

11 / 29

5.幼儿在看图书时,指着“坏人”说“坏蛋、坏蛋”,这种现象表明幼儿的( A )开始发展起来了。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是非感

6.“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反映的是一种与( C )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A.思维 B.注意 C.记忆 D.感觉 四、判断

1.学前儿童是无忧无虑的。( N ) 2.儿童告状是其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Y ) 3.拆卸玩具的行为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 Y ) 4.幼儿很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N )

5.儿童的哭与笑是同时发生的,都是出生时就有的。( N ) 6.恐惧属于消极情绪,它只会给婴幼儿带来消极作用。( N ) 7.儿童运用表情的能力高于理解表情的能力。( N ) 8.婴儿刚出生就能哭,说明人生来是痛苦的。( N )

2015年11月17日星期二

五、简答题

1.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2.2015年12月4日星期五如何正确评价幼儿情绪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 答: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越来越强。

第一,情绪的冲动型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即在成人的要求下,由于服从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幼儿晚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 第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婴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和短暂的;幼儿的情绪不稳定,与情境的变化关系密切,容易受外部因素的感染。幼儿晚期情绪比较稳定,情境性和受感染性逐渐减少。

第三,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和内隐。婴儿期从幼儿初期的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幼儿调节情绪的外部表现的能力比调节情绪本身的能力发展得早。幼儿晚期,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第四,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出现了最为常见的建构性策略。回避策略的出现,标志着幼儿社会化的进步。还出现了第三种策略,破坏性策略。

2015年12月4日星期五

12 / 29

第四章 幼儿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2.内化:是指来自外部的社会规范逐渐过渡到意识方面,并在行动中重新表现出来,变成一种自觉的规范行为。

3.自我: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评价三个方面,从社会化角度来看,完整的自我包括角色系统和能力结构两方面。

4.角色系统: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一个自我发展完善的人能在不同情境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不会出现错误的角色行为。

5.能力结构:自我中的能力结构是指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实际能力,如表现在外部的交往技巧、语言的选择、表情的流露、遵守规则等,还有表现在内部的对特定情境的感知、适度自控、及时决策、准确反馈等。 二、填空

1.心理学的社会化着重研究 社会条件 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对各种 反映的结果。

3.社会化研究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影响,这些人际关系包括 亲子关系 、 同伴关系 、 师生关系 等。

4.儿童掌握社会规范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 内化 过程。

5.内化就是由外部的社会规范逐渐向 意识 过渡,并在行动中重新表现出来,变成一种自觉的规范行为。

6.社会化不是消灭个体,也不是消除 个体差异 。

7.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对 社会生活 的适应性也就越强。 8.儿童社会化的前提是 认知发展 。

9.儿童社会化的目标是形成 完整自我 ,从而使儿童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能正常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10.自我,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 对自己的认知 、 对自己的情感 、 对自己的评价 三个方面。

11.完整的自我包括 角色系统 和 能力结构 两个方面。 三、选择题

1.社会化研究与人面对面的心理关系,即( D )。

A.亲子关系 B.同伴关系 C.师生关系 D.人际关系 2.每个儿童都以自己特有的( B )进行社会化。 A.需要、兴趣和智力 B.风格、速率和程度 C.遗传、环境和教育 D.民族、文化和信仰 3.社会化的前提是( D )。

A.教育 B.道德 C.文化 D.认知 4.能力包括( C )。

A.文字能力和操作能力 B.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C.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D.智商和情商 四、判断

1.儿童社会化是一个被环境塑造的过程。( N )

2.社会化就是不要固守个人观点,按社会规范做人。( N ) 3.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 N )

4.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Y ) 5.有什么样的认知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化。( N ) 6.认知是社会化的前提,情感是社会化的动力。( N )

7.角色系统就是一个人能够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自如地转换不同角色行为的能力。( N ) 8.儿童的角色系统就是孩子、同伴、学生的总和。( N ) 9.角色系统和能力结构的整合,构成完整的自我。( Y ) 五、简答题

1.情感对社会化有什么重要价值?

答:情感在认知和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动力作用,能调节人的行为。 2.社会化的目标是什么?

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社会化的目标是形成完整的自我,从而使儿童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能正常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3.认知、情感、社会化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答:认知、情感、社会化三者密不可分,认知是社会化的前提,社会化丰富了人的情感和认知,情感推动着认知和社会化,共同构成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

2015年11月19日星期四

第二节 幼儿语言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积极词汇:指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

2.消极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13 / 29

3.语用能力:是指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4.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重复、独白、集体独白。 二、填空

1.儿童从不会讲话到能够使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一个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的,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 前语言时期 ”。 语法 、 语用能力 等方面。

3.儿童掌握词的类型由少至多,体现了一定的顺序。一般先掌握 实词 ,再掌握 虚词 。 4.在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中,哪些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被称为 积极词汇 。 5.儿童早期的语言就具备 表达情感 、 意动 和 指物 三个功能。

6.儿童语言的表达从最初的 单词句 到 双词句 ,再到 简单句 ,最后出现完整句。 7.语言是一套社会化的、规范的符号系统,而 言语 是个人运用语言的具体行为。 8.对于儿童来说,用语言来交流首先根据 所处情境 以及 听者的特点 决定说话的内容和形式。有研究指出, 4 岁的幼儿已经能达到这一点。 9.从 5 岁开始,儿童能独立连贯地复述一个故事。

10.从1—2岁儿童语言的习得策略上看,有 指物策略 和 表现策略 两类。 三、选择

1.婴儿对语音,尤其是对母亲的语音偏爱发生于( B )时期。 A.胎儿中后期 B.新生儿期 C.婴儿期 D.幼儿期 2.儿童是在( A )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的。 A.听和说 B.听和模仿 C.听和想 D.想和说

3.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不仅有个别差异,还有( D )差异。 A.地区 B.民族 C.经济 D.性别 四、判断

1.婴儿对语言的知觉是从名词开始的。( N )

2.9—12个月的婴儿能将听到的各种语音转换成音素。( Y ) 3.4岁以上的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N ) 4.词汇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标志。( Y ) 5.积极词汇就是讲好话的词汇。( N )

6.消极词汇就是不理解词义或不能正确实用的词汇。( N )

7.儿童最初的语言具有情感、意动和指物功能,但单词句只有指物功能。( N ) 8.语用能力是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 Y )

9.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就是内部语言。( N )

10.儿童语言的习得有性别差异,通常是男孩好于女孩。( N ) 五、简答

1.什么是儿童语言中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

答: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指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答:第一,从浑然一体到逐步分化;第二,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第三,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第四,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3.幼儿良好的复述能力表现出哪些特性?

答:独立性、完整性、逻辑性和语言的生动流畅性。 4.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化语言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自我中心语言:重复、独白、集体独白。

社会化语言: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

2015年11月19日星期四

第三节 幼儿的亲子关系 一、名词解释

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 二、填空

1.亲子关系本质的情感模式就是 依恋 。

2.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形成的 持久的 、 稳定的 情感模式。

3.安思沃斯通过“ 陌生情境 ”实验研究,发现依恋有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两类。 4.依恋分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两类。其中,不安全依恋又包括 回避型依恋 和 矛盾型依恋 。

5.绝大部分儿童( 70 %)的依恋属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儿童约占 10 %,矛盾型依恋占 20 %。

6.儿童不同的依恋类型的形成通常与 母亲的教养方式 和 婴儿的气质 有关。

7.一般说来,容易照看型儿童通常形成 安全型 依恋,难以照看型儿童容易形成 矛盾型 依恋,缓慢发动型儿童容易形成 回避型 依恋。

8.婴儿气质与教养方式对依恋形成的关系,本质上是 环境 和 遗传 对心理发展的关系。

9.依恋对象的存在是为婴儿提供一个探索环境的 安全基础 。

10.依恋对今后的亲子关系具有预测作用,也对儿童的 认知 、 情感 和 社会行为

2.儿童掌握语言是一个连续发展、从量表到质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 语音 、 词汇 、 2.2—6岁儿童的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如何?

14 / 29

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选择

1.依恋形成以后,会发生( C )的行为。 A.听见声音就及时反应 B.分离时不出声 C.主动寻求依恋对象 D.与依恋对象重逢时哭闹 2.回避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 A )。

A.一般不会主动要妈妈抱 B.怕陌生人C.一般不喜欢独自游戏 D.比较爱哭 3.矛盾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重逢时可能表现出( D )。 A.喜欢和活跃 B.平静和欣慰 C.激动和拥抱 D.哭闹 四、判断

1.依恋一旦形成,儿童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就会紧张。( N ) 2.儿童与依恋对象重逢时会哭。( N ) 3.安全型依恋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 Y ) 4.回避型依恋儿童容易跟陌生人走。( N ) 5.矛盾型依恋儿童在父母身边很自如。( N ) 6.儿童依恋父母,父母依恋儿童。( N ) 7.儿童的气质是依恋形成的物理学基础。( N ) 8.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Y ) 五、简答

什么是依恋?依恋的类型有哪几种?

答: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一般分为安全型依恋,不安全依恋分为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依恋一旦形成,会有以下行为发生:

(1)主动寻求依恋对象;(2)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会表现出紧张;(3)会主动寻求依恋对象,对依恋对象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及时反应;(4)与依恋对象重逢时表现出轻松和愉悦。

2015年11月19日星期四

第四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一、名词解释

1.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交往策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儿童所呈现的交往策略,亦即作为一种社会技能,是儿童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

3.受欢迎儿童:是因为他们具有外向的、友好的人格特征,他们擅长双向交往和群体交往,而

且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

4.被拒斥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是比较笨拙的和不明智的,经常表现出许多攻击性甚至是反社会行为。

5.被忽略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行为更加笨拙的,他们往往逃避双向交往,而将更多时间花在更大的群体中。 二、填空

1.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 相互平行 、不可替代的,对儿童社会化的意义更加重大。 2.儿童能在同伴关系中汲取同伴的经验,包括 游戏规则 、 物理经验 、 学习方法 乃至 性知识 。

3.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 归属感 的源泉,是儿童得到 爱 和 尊重 的前提。

4.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儿童所呈现的 交往策略 ,亦即作为一种社会技能,是儿童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

5.同伴关系在心理上是 平等 的,这有助于让儿童体验内在的尊重感。

6.幼儿偏好于同性别的小朋友玩,这种现象被称为“ 性别分离 ”现象,儿童在 2-3 岁时就出现这一现象,6岁时尤为明显。 7.幼儿的交往策略主要发生在 自由 中。

8.幼儿的交往策略一般采用 协调 、 给予 、 顺从 、 支配 及 逆反 。

9.在人为障碍条件下,幼儿与成人的交往采用 支配 、 协商 、 顺从 及 逆反 。

10.幼儿之间的交往倾向于 互惠性 的策略,而与成人交往时倾向于 服从性 策略。

11.受欢迎的儿童是因为他们具有 外向 、 友好 人格特征,他们擅长 双向交往 和 群体交往 。

12.行为特征与认知能力是相互影响的。社会认知技能决定了 社会交往 ,支配着不同的 社会技能 ,也决定着 交往活动 的成败。

13.在幼儿阶段,有 10-24 %的幼儿属于受欢迎型,而 10-22 %的幼儿是被拒绝型的, 12-20 %的幼儿是被忽略型的。

14.一个儿童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会间接地影响到 同伴 对这个儿童的评价。 三、选择

1.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 B )的,不可替代的。 A.重叠 B.平行 C.交叉 D.互补

15 / 2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