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继续指导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做深入地了解。 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ppt:“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是一副挽联,你们知道悼念的是谁吗?(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1.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2.简介《朝花夕拾》。 明确:关于《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中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十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3.走进《朝花夕拾》。 明确:《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由对童年生活的叙述引发开去,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现实人生的丑恶。

《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深深的愤慨。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和封建主义决裂的道路。 《无常》描述儿时所见的无常,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藤野先生》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与范爱农的交往,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目标导学二: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和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目标导学三:研读赏析精彩片断 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1)“谋杀”“我”的隐鼠。(2)“切切察察的毛病”。(3)摆“大”字的睡相。(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5)“长毛”的故事。(6)为“我”寻来《山海经》。(重点)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明确: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明确: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见文章的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精彩片段之——《五猖会》

1.自由浏览文本,说说我对“五猖会”持怎样的态度?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明确:热切盼望。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高兴、迫不及待) 2.“我”在热切盼望去看“五猖会”时却遇到了父亲要“我”背书,“我”心情如何? 明确:“我似乎从头

>>鐏炴洖绱戦崗銊︽瀮<<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