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概念 :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g)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特征。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或全血(WB)中,加入致聚剂(亦称诱导剂)连续搅拌能诱发这种现象。
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 参考范围:
1.ADP0.5μm时最大聚集率(MAR)0.627±0.143,ADP1.0μm时MAR0.678±0.178(比浊法)。
2.肾上腺素0.4μg/mlMAR0.678±0.178(比浊法)。 3.胶原0.2mg/mlMAR0.717±0.193(比浊法)。
4.瑞斯托霉素1.5mg/mlMAR0.875±0.114(比浊法);玻片定性法大多数在++~+++。
5.玻片法30s不出现凝集为异常。 影响因素:
1.最好采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玻璃试管等须涂硅处理或使用塑料制品。因为玻璃可以激活凝血反应。
2.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最好不超过5min,强调采血顺利,以防激活凝血反应。
3.必须在采血后3h内检测完毕。
4.必须避免用EDTA作抗凝剂,防止血浆中Ca2+的过度被螯合。首选枸橼酸钠抗凝。
5.由于是比浊法,故避免溶血、红细胞混杂及牛奶、豆浆等脂类物质对检测的干扰。
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肝素、双香豆素类药物在检测前1周内不能应用。
7.血小板聚集试验受当日的环境和试剂影响颇大,最好每次以正常人血小板作对照。
8.血小板聚集作用随血浆中枸橼酸钠浓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在贫血患者中应加入较正常者为多的抗凝剂。
9.采血后的标本以放在15~25℃的室温下为宜,低温会使血小板激活,聚集能力增加。 临床意义:
1)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2)PAgT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减低如:尿毒症、肝硬化、MDS、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还见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不同的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对各种诱导剂的反应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小板无力症: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和不聚集;巨大血小板综合征: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但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不凝
集;贮存池病:致密颗粒缺陷时,ADP诱导的聚集常减低,无二相聚集;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α颗粒缺陷时,血小板凝集和聚集均正常;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ADP诱导的聚集常减低,无二相聚集,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