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行业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 古地震槽探》(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
本标准是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专项“活动断层探察”系列标准编制项目的一部分。
在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与政策法规司组织下,于2016年启动了本标准的立项申请工作并于年初开始执行,项目编号:DB201611-Z,项目名称“活动断层探察 槽探”,2016年3月,中国地震局政策法规司与项目编写组签订“活动断层探察 槽探项目任务书”。
为配套与支撑地震局行业标准的编制,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组织申请相关的地震行业专项科研项目,以开展规范编制相关的技术研究。2013年,中国地震局批准的项目《编制活动断层相关标准的研究》中(项目编号:201308001)子课题涉及古地震探槽编制研究。2017年1月,中国地震局批准下达了2017年度《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列入“探槽探测技术标准编制”项目。规范编制组主要成员均参与上述行业专项工作,项目取得的相关成果,为规范编制涉及的重要技术标准和要求提供了支撑和依据,奠定了征求意见稿的基础。
1
二、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活动断层分布广、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减轻地震灾害,特别是地表破裂型地震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直以来是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方面。
大地震发生时震源断层发生错动直接出露地表,在地表形成地震破裂带,史前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往往以活动断层的形式分布在地表。地震的原地复发习性明确告诉人们,今后一段时间内,沿活动断层带还会发生地表破裂型地震。这种大地震的原地复发并呈现一定的复发周期及同震位移特征得到了全世界几大著名活动断层的验证。古地震学的槽探技术手段能够深入揭示断层的这种活动行为,并用来预判未来大地震中长期时间尺度的危险性。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我国大陆的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存在大量的活动断层,而东北地区、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也陆续发现活动断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型,在我国大陆的广大地区还将建设大量的工业和民用等基础设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加关注。因此,众多工程建设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区划、活动断层探测等工作中都需要通过槽探研究断层的古地震习性,包括断层的大地震复发周期及其特征、离逝时间、同震位移量等数据的定量获取,这些数据对减轻地震灾害有重要的实
2
际意义。
活动断层槽探与传统地质和矿藏槽探揭露的目标不同,古地震研究有相应的技术路径和标志特征,而我国构造活动性质、强度分区明显,地域性环境复杂,探槽技术运用和古地震研究工作良莠不齐;另外,随着槽探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认识的不断发展,以及未来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开展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区划、城市地区活动断层探测等地震灾害评估的需要,在总结以往古地震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槽探技术运用和古地震研究的技术标准。
本标准是在充分归纳总结近20年来我国以及境外各类活动断层(包括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古地震研究和槽探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中5.4的规定及DB/T 53-2013《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中4.3.5节中的槽探规定内容。本标准对《活动断层探察 古地震槽探》需要的前期准备、地点选择、探槽开挖、野外记录、采样与定年、古地震识别、成果产出等内容和要求进行了系统而具体的规范。
三、工作简况 (一)标准参与单位
本标准的起草单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参与单位为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中心等单位。
(二)主要工作过程、工作组会议的主要议题和结论
3
标准大纲编制:2016年1月,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4会议室组织召开了“活动断层槽探”标准研究专项(以下简称“标准”)启动工作会议。本次会议以“务虚”为主,即主要依据会上各位专家提出的如何编制该标准的意见后,梳理出该标准的大致框架,重点关注该框架的逻辑性和实用性,暂时忽略具体实施细则和要求。会后,项目编制组草拟了一份标准框架,对古地震槽探的工作流程进行了总结和规范。
标准草稿: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于贵华研究员于2016年8月8日在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501会议室)组织召开了活动断层相关标准系列专题研讨会,就各专题标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修改。其中对古地震槽探标准的编制提出了如下的修改意见:1.建议本专题标准针对古地震研究,有关断层活动性研究内容将单独制定探槽工作标准;2.对建议流程结构图的内容与后述章节标题一致;3、建议探槽地点选择、开挖和古地震识别分别按照走滑断层、逆断层和正断层三种类型分别制定标准;4、建议采样与测年分两个层次,即限定单个古地震年代采样和地层序列综合采样;5、建议简练部分文字表述:去掉不好操作的文字,探槽地点选择中的一些条文归为“注意事项”。
本标准编制组充分吸收会议专家意见,重新调整工作流程图及相关思路,按照不同类型断层系统和年代测试目的分别规范槽探工作。进一步精练相关术语和文字表达。
4
标准初稿:2016年9月7日在兰州召开了《活动断层槽探标准研究专项》会议,各位专家对《活动断层探察 槽探》标准进行了仔细的审阅,经集体讨论汇总的问题如下:1、该版本标准中部分文字表达不规范,导致条款的理解存在歧义;2、该标准的框架结构存在逻辑性问题,特别是工作流程图中“古地震识别”模块及相关内容应如何体现在该标准中仍旧值得商榷;3、部分术语和定义解释不够准确;4、引言和范围的文字表述需要更精炼。
本标准编制组充分吸收会议专家意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仔细修改如下:1、重新认真对条款的文字表达进行了梳理,避免歧义性词汇的出现,按照标准规范格式进行了排版:如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T15608-2006 中国颜色体系”,其他三个规范文件去掉了“《》”;规范了格式,将5.2.2.1 和5.2.2.2.分别改成了“a)”和“b)”,类似的包括走滑断层探槽地点选择、探槽修整、探槽标记、探槽记录、图件和文字等内容中将数字序列号改为英文字母序列号;对“宜”、“应”等描述重新推敲;附件淡化了案例可能具有强制性示例的语言描述,突出其作为参考的表达。2、经过仔细考虑,本标准编制组认为古地震识别这一模块是穿插于野外记录、采样与定年等工作中,不适合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放入附件中,为此本标准编制组修改了流程图,同时在工作流程介绍中进行了解释。另外,在野外记录中根据专家的意见增加了简单的古地震野外识别条款(如8.4.1和8.4.2),便于该标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