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戴望舒《雨巷》之美

浅析戴望舒《雨巷》之美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成于1927年夏天,《雨巷》包含了多种情绪内涵。首先它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整首诗充满着孤寂,阴郁,失落,彷徨的情感。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非常黑暗。“国共”分裂后,蒋介石对革命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造成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的黑暗。原来积极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了夜的深渊,找不到方向和出路,从而陷入苦闷、迷惘、彷徨、幻灭之中,“你往何处去”成了他们的普遍心结,他们

在失望中挣扎,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戴望舒本人曾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1927年3月,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于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这种特定的时代氛围和作者此时特定的心境在《雨巷》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物。

在该诗里,那悠长寂寥、阴暗颓圮的“雨巷”实际上正是那个时代令人压抑的氛围的写照;而“我”的孤独、彷徨,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慕和希望破灭后的怅惘、忧伤,实际上正是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段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的流露——苦闷、迷惘、失望着,又憧憬期待着。这种心境不禁使人想到金克木先生所译的诗句——“那黄金的青春与希望,今在何方?已如吹啸着的风,风去茫茫。”诗歌虽是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在所有文体中,最具私人性、个性化,但它必然会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社会的烙印。戴望舒作为一位曾经追随过革命而世界观又尚未根本转变的知识分子,内心难免痛苦失望有幻灭感,思想上消沉,行动上仿徨。

虽然戴望舒的内心是如此的悲怆,苦痛,但是《雨巷》中所流露出的美却是不言而喻的。全诗笼罩着一种迷离恍惚的抒情意境,使作者能够用有限的篇幅来表达丰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并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使读者能够积极的充分的参与艺术的再创造,并从欣赏时所产生的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情状中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享受。

首先,是意境的朦胧美。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以下意象: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油纸伞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这里的雨巷。既可实指雨巷,江南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因为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缥缈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其次,情感的含蓄美。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含蓄,使人难以明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